.......
潼關又名雲潼關,衝關,於永興軍路與慶豐路接壤之地,屬潼關縣。《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居於秦晉交接之地,北臨黃河,南據山腰。地勢險要,曆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而且又因著世間王朝經常立都於此,故而又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無論是亂世還是盛世,隻要守住了潼關之地,山東之地無論是打成什麼狗樣子也根本牽扯不到關中。是故,始皇帝趙政,漢高祖劉邦皆是以關中為都,坐關中而治天下。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關中勢力與著山東勢力一直都存在著分歧。這一點一直到了漢光武帝收拾山河登臨帝位,並以洛陽為都之後才得以緩解。隻不過,也就隻是稍微緩解一下罷了。
分歧是永遠都不會解決的,因為人類這個群體永遠都存在著分歧,不是外部矛盾就是內部分歧。隻要人類本身還存在著思域,這個就是永恒不變的公理。
無一例外!
.......
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在後世更是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控扼長安至洛陽驛道要衝,乃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更有“得潼關者得天下,”這一荒謬至極的話語,不過且不論他的話是否正確,但是這卻也足夠證明潼關的重要性。在李信所知的曆史之中,潼關天下第一關的地位被山海關所取代,就已經是明朝之事了。而且還不是因為潼關本身的缺少,而是因為時勢的需要。
或許是龍脈轉移,亦或者是別的什麼東西。後世之時能夠對中原王朝產生重大影響的胡人全部都是出自東方,如女真,蒙古,契丹等,反觀誕生了諸多如匈奴,突厥,吐穀渾的西狄勢力則是漸漸衰落。如此一來,山海關的地位漸漸抬升也就不是什麼出奇的事情了。
一句話,事實所需而已!
.......
潼關的地險要異常,南有秦嶺,東南有禁穀,穀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穀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來往客商更是有“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裏地勢的險要。
在李信所知的曆史之中,便是有著一個杜甫的詩人留下過“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由此觀之,哪裏還不明白這潼關的險要之處。
畢竟,自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了如今之時,這潼關地界埋葬的生靈之數又有幾人可以說的清呢?而現在,經受了千年風雨的潼關,再一次的迎來了屬於他的敵人。
盡管,他可能有些個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