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無語(2 / 2)

如果這個樞密使是桓琦的話,那就有著不同的意義了。首先一點,桓琦雖然未必是大趙立國以來最能打的一個宰相,但是他的大局觀卻是最好的,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那就是“這是一個帥才”。

帥才的標準很簡單,那就是能夠支撐得起一場數十萬人的戰鬥,統籌調度,絕不生亂。這些東西看著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的話,可就是有些令人牙疼了。

不要看後世的戰爭動輒上百萬,就覺得率領幾十萬的士兵沒有多難。這個其實就是一個誤區,沒錯!後世的戰爭固然是人數極多,但是不要忘了時代的差距。雖然後世戰爭時的人數遠遠大於古代戰爭的人數,但是後世的信息采集率、情報收集率以及信息傳遞速度同樣是遠遠優於古代的。

所以,指揮一場上百萬的戰爭,在冷兵器時代就成了將和帥的分界點。而在這兩者之間,桓琦毫無疑問就是屬於後者。北疆一戰牽涉甚廣,引動甚大,而桓琦卻能夠有條不紊的將這一場戰爭持續了下來,並且獲得了相當的優勢。

這一份能力,從古至今,細細數來,也就隻不過是寥寥幾人。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桓琦在一眾軍中的士卒心中,地位很是尊崇。比如河北鎮軍,河東鎮軍。就以大趙如今的兵力之中,最少有三分之二對桓琦是有所耳聞的。這一點,就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危險的節點。

這個時候再讓桓琦領兵出征,就是等於將皇帝的位子擺在他的麵前,極盡誘惑之能事。簡直就是在說:“這個位子你想不想要,想要你就來拿呀!“就算是桓琦不生異心,也難保他麾下的某些個大將不心生邪念。

要是再來個黃袍加身之類的事情,他殷禎可就是哭都沒地方哭去了。他的父親臨死前告訴他一個道理,永遠不要寄希望於手下臣子的忠誠,為人君者,就不要給麾下臣子背叛的機會。

再者就是,對於麾下的臣子,最忌諱的事情就是功高震主。一有戰事就要把他派去,一有戰事就要把他派去,對於臣子來說,其實並不是好事。似話本裏麵傳唱的楊家將之類的評書,“東邊有難東家平,西邊有難西邊征!“

對此,咱隻有一句話,在戰場上死了個幹淨倒也是他們的運氣。否則的話,就不是滿門忠烈,而該是滿門抄斬了。因為,他們哪怕是打贏回來了,也得麵對皇帝的怒火。比如:這天下究竟是你們楊家的還是趙家的之類的東西。

所以,韓玄對殷禎說不合適的原因就在這裏。桓琦本身的功績已經是相當不凡了,再多的話,那可就真的不是什麼好事情了!哪怕是殷禎心性寬厚,但是那也架不住有些個別有用心的人晝夜熏陶呀!

要知道,黨爭什麼的,在文臣裏麵可是流行的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