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太祖皇帝北伐之所以會失敗,還不是因為大勝之後的賞銀沒有及時到賬,致使二十萬大軍於南京道前逡巡不前。說實在的,有趙一朝的武將的驕氣固然是被壓下去了。但是,普通的士卒一身混不吝的氣息還是沒有絲毫的減損。最起碼,每年之中大趙士卒鬧餉的事情就不在少數。
扯得卻是有些遠了!但是有一點卻是令諸多的北軍將士憂心。那就是待到了有一日北疆事靖,他們這些個廝殺漢又得往那個地方討餉銀去。所以,這個番號問題就成了他們極為重要的問題。最起碼,朝廷裏的人還不會蠢到對有番號的軍隊克扣餉銀,所以,這才是成了大趙內諸多的將士對於番號看重的原因。
而這一點,在李信的大夏軍中被很好的繼承了下來。不過,在李信這裏就不是為了什麼金銀利潤了,而是為了實打實的榮譽。這一點也是李信所開創的大夏尚且處於一種上升的態勢之中,整體的組織架構都處於一種積極的氛圍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使得人積極向上。而且,還有一點就是,大夏的士兵無論是生死都無需擔心身後事。於是,在這股氛圍之下,一眾的武將自然開始追求另一種東西,另一種他們一直不曾追求過的東西。
即是榮譽!
就如同李信一貫宣揚的一般,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視榮譽為生命。所謂上行下效,李信既然推揚,自然也就有著一部分人擁護。而擁有番號,無疑是成了他們追求榮譽的另一種道路。
在如今的大夏軍中,雖有大軍十餘萬眾,但是真正擁有番號的也隻有如今尚且鎮壓在隴南的定遠軍。而新軍以著天子門生這一點走了捷徑,得了一個番號並沒有什麼。
但是,“羽林”這兩個字就很有問題了!
所謂羽林,就如李信所說的那般,取自“國之羽翼,其盛如林。”單憑字義的解釋,確實是這般。可是,有些東西卻不隻能從字麵上解釋就能夠說的通的。
羽林,初名“建章營騎”,以警衛建章宮得名,後改為羽林,取其“為國羽翼,如林之盛”之義。《漢書》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屬光祿勳。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羽林孤兒。”
待到東漢時,羽林軍更是成為了皇帝內衛的象征,虞朝,周朝,以及前朝都有羽林軍的編製。待到了本朝的時候,太祖皇帝收四方軍權於中央,設立禁軍,皇室的戍守自然也就不要羽林軍了。故而,本朝其實是不設羽林的。
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這些人不懂得羽林軍所代表的是什麼了!
羽林者,自古以來就是天子禁軍。李信此舉究竟有什麼含義,他們多少也是可以揣度清楚的。畢竟,李信的動作一直都是明目張膽的很,那幾乎是直白的動作,簡直就是在宣告,他的目標就是那個坐北朝南的位子。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軍中的聲音才會這麼的小,畢竟,所謂的天子親軍,自然是由天子門生擔任。這才是最合適的!
至於其餘的代表了什麼,他們隻表示,李信的野心越大,他們就越高興。
畢竟,有能力的臣子從來都不會因著主君的野心而皺眉!
……
開京城,乾清宮。
殷禎有些疲倦的揉了揉腦門,繼續批閱著眼前堪稱是龐大的奏折。當皇帝從來都不是一個輕鬆的活計,如果是輕鬆的活計的話,也就不會有著孤家寡人這樣的稱呼了。
坐在這個位子之前,他的心裏有敬畏有向往,但是如今,他卻隻能對已經故去的先皇敬佩之至。能夠將偌大的一個帝國治理到如此程度,比其他來可是優秀了不知多少。
心中思慮,殷禎又從奏疏拿出了一本。足足四年的時間,已經足夠讓他成長為一個勉強合格的皇帝。從當初聽聞北虜南侵的消息便是徹夜難眠的他,如今已然多了不少的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