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不僅作詩詞著文章輕車熟路,爐火純青,他寫對聯的造詣也非同尋常,而且在青少年時代就顯露出卓越超凡的應對才能。
毛澤東10歲那年,他在要求學生十分嚴厲的鄒春培先生手下讀書。有一天,鄒先生因事外出,一再囑咐學生呆在書房裏好好溫書。等老先生一走,毛澤東就帶著大家去校門前的池塘裏遊泳。鄒先生返回見狀十分生氣,要狠狠地處罰他們,既不用竹板打手心,也不罰站而是對對子,要是對不出,放學後便不準回家。他出了個上聯:“濯足”。學童們冥思苦想,個個都傻了眼,毛澤東不假思索,對以“修身”。鄒先生聽後立時怒氣全消,連連點頭稱讚,才沒有處罰其他的學生。50多年後的1957年11月,毛澤東與他的堂叔祖父、當年的同學毛恩普談起這件事時,記憶猶新,津津有味地作了一番解釋:“這個‘濯足’,就是洗腳,越洗越幹淨。《孟子·離婁上》講:‘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楚辭·漁父》也說‘漁父莞爾而笑,鼓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那個‘修身’,就是修心養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禮記·大學》上講:‘欲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生批評我們不該玩水,我們說這樣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提高修養,先生當然拿我們沒有辦法。”1917年暑假,24歲的毛澤東邀在長沙楚怡小學教書的同學肖子升,從長沙出發徒步旅行。他們背著包袱、雨傘,漫遊寧鄉、安化、益陽、沅江、長沙五縣,每到一處,遇上機關、學校、商店或住戶,就寫一幅對聯送去,接受一點饋贈,就這樣不花一文錢而順利地度過了一個多月的“旅遊”生活。當時安化縣有一著名文人叫夏默安,清代兩湖學院畢業,精通經史,博學多才,著有《安化詩抄》等書,擔任安化縣勸學所所長。一天,毛澤東特地去拜訪這位學者,夏默安看不起年輕的遊學先生,故意避而不見。毛澤東求教心切,三番五次登門叩問,夏先生被深深感動才開門相見,他要試探一下這年輕人的才學深淺,便寫了一上聯置於青案之上,聯雲:“綠楊枝上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這出句奇巧,運用比喻辭格,名問春天,實則含蓄,話中有話,耐人尋味。毛澤東凝思片刻,欣然應聲對曰:“青草池中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這對句鋒芒畢露,虎虎逼人,你既不恭,我也不敬,批評尖銳,哲理洋溢,勝過出句一籌。特別是“為公乎?為私乎?”二句,係借用晉惠帝司馬衷之句,更顯得幽默雋永,莫測高深。司馬衷是武帝司馬炎的第二子,在位期間政出群下,綱紀大壞,忠賢路絕,以至敗國亡身。《晉書四·惠帝紀》有雲:“‘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毛澤東將“為官乎?為私乎?”稍加點化,就頓生新意,收到了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之妙效。夏默安先生仔細琢磨這對句,不由滿心歡喜,連連讚歎“後生可畏!後生可畏!”便盛情相邀在家小住數日,每餐以酒相待,還一同吟詩填詞,談文論史,儼然成了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