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族活動在中國西部的黃土高原上,傳說有一位叫薑塬的女子外出勞動,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個巨大的足跡,便有所感應,生下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叫稷,後來成為了周族的祖先。此人善於農業生產,還成為了主管農業的官員,所以被人們稱為後稷。整個周族也主要以農業生產為生計。在周人先祖首領後程、公劉、古公的領導下,周部落經過數次遷徙,終於在岐山腳下定居下來。他們不斷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使得周部落的勢力日漸強大。季曆當了周的首領後,周的實力有了更大的發展。由於他立下了赫赫戰功,招致了商王文丁對他痛下毒手。季曆的幼子姬昌繼位後,忍辱負重,暗中積蓄力量反商。姬昌的兒子姬發繼位後,等來伐商的最好時機,此時商王辛殘暴昏庸,人心離散。牧野一戰徹底打敗了商王的武裝力量,使得商王走投無路,赴鹿台投火而死。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其子姬發即周武王,商王辛就是曆史上的商紂王。
經過數百年的準備,若幹代周族人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周王朝代替了商王朝進而實現了對全國的統治。周武王取得勝利後,從東方回到鎬京,謀劃了許多雄心勃勃的計劃,企圖鞏固新建的周王朝。然而,他的雄才大略還沒有得以施展,就患上了不治之症。臨終之時,他托孤薑尚和周公旦,讓他們輔佐太子,完成周族數代人的心願,將周國的基業流傳萬世。武王死後,他的兒子姬誦即位,即周成王。
周公旦輔政之後,首先做的就是安定天下的政治形勢。他努力說服了對他輔政懷有戒心的太公望(薑尚)和他的另一個兄弟召公奭,使他們相信其輔佐成王並不是為了奪取王位,而是為了繼承先王的遺願,繼續完成先王所沒有完成的大業。在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後,周公旦便毅然發動了平定叛亂的東征。內外安定之後,便開始兢兢業業地輔佐成王,製定禮樂製度,還頒行了在中國古代曆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分封製、井田製和宗法製。使本來已瀕臨破產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出現繁華的“成康盛世”。
(三)厲王無道
周代第十位國王,姬姓,名胡。他在位期間,橫征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為了平抑所有的不滿情緒,這位大王想出了一個妙招,讓巫者和自己的侍衛,到各地去監視公開指責自己的人。監視者將這些人報告給厲王,厲王就把這些人殺掉。國都裏的人都不敢說話了,路上遇到也僅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這就是“道路以目”成語的來源。這下厲王可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止住謗言了,大家終於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是堵他們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困難。河水因堵塞而衝破堤壩,受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像河水一樣。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暢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們,讓他們講話。百姓有口,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樣,財富就從這裏出來;好像土地有高原、窪地、平原和灌溉過的田野一樣,衣食就從這裏產生。口用來發表言論,政事的好壞就建立在這上麵。實行好的而防止壞的,這是豐富財富衣食的基礎。百姓心裏考慮的,口裏就會公開講出來,天子要成全他們,將他們的意見付諸實行,怎麼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又能維持多久?”厲王不聽。於是國都裏的人再也不敢講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