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古鎮(1 / 1)

唐河古鎮

古屋、綠樹、翠竹、流水、礁石、、飄零水麵的竹葉……唐河宛如被曆史融化的片片色彩,宛如入夢長河,這個夢經曆了數百年都不曾醒過。風吹過碼頭邊的竹林,淡淡地送來清新的空氣,枯黃的竹葉隨風飄舞,落在河裏泛起陣陣的漣漪,唐河安靜的夢就在此時被打破。

從福寶和自懷流過來的大小漕河在甘雨鎮一彙合,就成了這灣碧水—唐河。唐河鎮之名也因唐河繞場過而得,據說早在兩千年前唐河鎮一帶就有人類聚居,明朝自鎮上建了王爺廟開始,陸續建房成為集鎮,成為渝、川、黔交通要衝和物資集散地,至清朝乾隆時期達到鼎盛,那時可謂舟馬不絕,商賈如雲。

古街自碼頭起蜿蜒而行,是那麼完整,連接著橫街子、廟巷子兩條小街,由三道寨門把持著。兩側整齊的房屋有著經久陳年的氣息,店鋪敞開著,屋子裏有些黑,但內容卻豐富,雜貨店、茶葉店,還有小郵局,而被幾百年的旅人們的腳步踩著的青石板也有些凹凸不平了,但卻不至於滑腳。層層疊疊的顏色都是如此的沉厚,黑褐色的木頭、古老的花紋雕刻,某個老屋青石基下的青草卻長得茂盛,無意間成為這沉厚色彩裏的一抹搶眼的色彩了。唐河的街和建築建得十分嚴謹,相傳最初來唐河定居的是三個大家族,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不受土匪強盜的侵犯,大家決定在此把房屋按一定的規劃都建造在一起,用高牆圍起來,然後在鎮上下各築一道宅門,關上門就關上通向古鎮的通道。不過現在宅門已拆,隻剩下石頭門框。仔細觀察,在石板路兩端的下方,是古時候的設計師精心設計的古鎮的排水係統,無論是下雨還是鎮上人們傾倒汙水,都會被順暢地排走。而那座孫家祠堂必然是這三大家族之一設建得一個祠堂。

朱家洋樓與王爺廟:老街上著名的建築有兩處,一處是沿街而築的朱家洋樓,這座突現在遠山重水裏的小樓,將中西方建築技藝巧妙融合為一體,把西方的建築文化插進這重重疊疊的中式建築裏,令所有遇到它的人都感到震驚。而另一座無疑是建造於明代的王爺廟,保存得十分完好,正殿和戲樓飛簷畫壁,台額上鬆、竹、梅和篆楷文字清晰可見,工藝精湛得任何一個考古學家看了都會動心。

清源寺:從古鎮正街一端的柵子門小路,沿江邊可以繞到古鎮的製高點—清源寺臨江的寺門。登上十幾級台階可步入寺內。清源寺門前的黃桷樹,默默地守望著唐河的風雨變遷。寺建於清光緒十三年,寺門前的石香爐,已然傷痕累累,拖著香爐的3個神靈,更托付著無數個善男信女的美好願望。寺中大院的樓上是一個小戲樓,院子左邊是供人喝茶的開放式走廊,右麵是廂房。戲樓對麵的高台上是正殿,與眾不同的是,正殿中央供奉的是江神,右邊才是如來佛祖,側麵是觀世音,左邊是藥王菩薩。當地人臨江而居,依江而生,對江河無比依賴而又心存敬畏。江神在他們的心目中極為神聖。曆史上唐河的船幫勢力非常大,王爺廟街對麵的龍門號,以前是船幫會館,會館裏的馬頭牆、卷棚鬥拱處處都顯示著當初的不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