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印度公司最寶貴的資產是它對印度的控製,但對華貿易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這種貿易關係的建立緩慢而艱難。1596年,英國女王伊麗沙白一世嚐試與中國皇帝聯係,希望建立貿易關係,但英國使者的船隻尚未來得及呈上女王的信件,就在中國附近海域沉沒了。17世紀初期,英國商人開始在日本和爪哇島附近,與中國的舢版進行貿易往來,他們用羊毛和棉花交換回中國陶器。這之後,幾乎過了一個世紀,英國商人才得到允許,直接進入中國境內開展貿易。中國政府對於國際貿易十分謹慎,常常用懷疑的態度審視外國商人;同時,早已經與中國建立貿易關係的葡萄牙人,賄賂中國官員,將英國人排斥在中國口岸之外。
1699年,東印度公司的“麥克利思費爾德”號成為第一個進入中國廣東港口的英國商船。它從倫敦帶來了價值2,500英鎊的布料、線和羊毛製品,在廣東全部售出。隨後,“麥克利思費爾德”號又滿載著生絲、瓷器、麝香、平紋皺絲織品等東方特產順利返航。
英國女王伊麗沙白一世對精美的中國瓷器情有獨鍾。18世紀早期,中國瓷器作坊開始製造歐洲設計風格的餐具、小雕像、茶壺等。事實上,瓷器進口僅僅是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一小部分而已。中英貿易中占比重最大的不是茶壺,而是茶葉本身。截止1750年,東印度公司每年從中國進口的茶葉達250萬磅,(即100萬公斤),其在倫敦市場的銷售價格是每磅5先令,這個價格是東印度公司在廣東購進價格的2倍。到了1800年,東印度公司與中國的茶葉貿易額已經超過了公司在整個對印(度)貿易中的總收入。
巨額的茶葉貿易,並沒有拉進中英兩國的貿易關係,相反,倒成了18世紀兩國關係緊張的導火鎖。當時,中國清政府向英國人開放的僅有廣東口岸,英國商人隻能在廣東口岸購買茶葉以及其他貨品。負責出進口貿易的政府機構---廣東商會,內務腐敗,籍此機會,常常擅自向外國商人征收附加稅。除此之外,還大肆收受賄賂---有時候,一艘商船的賄賂額竟相當於其裝載貨物價值的10%。而英國方麵,大量販賣煙土,令中國政府強烈不滿。1729年,中國政府下令禁止毒品交易,之後,又多次頒布禁令、采取硝煙行動。但是,東印度公司表麵上責令其商隊不得販賣毒品、走私煙土,而實際上,卻是睜一眼閉一隻眼,放任縱容煙土貿易的泛濫。
終於,1840年,中英爆發第一次yapian戰爭。
由於清政府的腐敗,中國失敗,被迫對英開放沿海的幾個主要通商口岸,屈辱地接受“英國商人販賣煙土為合法”,同時,還付給英國大量賠款。1857-1858年,第二次yapian戰爭,再次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無能的清政府又做出進一步喪權辱國的讓步。
盡管兩次戰爭的得勢,東印度公司卻因機構龐大,人事複雜,而變得效率低下。1858年,英國皇室宣布取消其“皇家公司”的封號,東印度公司正式瓦解了。
漂浮的貨棧與堡壘!
在17、18世紀,往返於英國倫敦--中國廣東之間的19,000公裏航程是艱難和危險的。這樣的航程隻有當船隻載滿大量的貨物時才有利可圖。與此同時,航程中還可能遇到海盜或者其他對手國的船隻,因此,一艘商船同樣需要有完善的武器裝備。
英國與荷蘭率先擬劃了解決之道,他們設計了“東方大商船”。
“東方大商船”的特殊之處是其巨大的體型,有些甚至重達1400噸。“皇家上尉”號的體型在這些大商船中尚屬於輕量型的,僅重860噸。設計師將“東方大商船”大部分龐大的軀體安排在水線以下,一小部分:甲板、桅帆等浮出水麵。寬闊彎曲的船體,可深達4米,有足夠的空間塞進大批的羊毛製品、棉製品、絲綢、以及瓷器等。船身設計較小的大商船則有適合運載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