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崇聖寺寶藏(1 / 2)

人們對大理的印象,大多來自這蒼山洱海的秀麗風光。而在這片玉洱銀蒼之間。在一千多年前,曾經出現過一個強大的古國。南詔國。在唐朝以前,這裏一直是隸屬中央管轄,是中原版圖裏的一部分。公元6世紀末,這裏分裂成6個部落,稱為6詔,當時的中央政府唐王朝為了對付日益強大的吐蕃,積極的扶持6詔中最南邊的國王皮羅閣統一南詔六部,建立南詔國。由於南詔國處於唐王朝和吐蕃國之間。注定他就成為這兩大勢力爭奪的對象,於是南詔就經常周旋於這兩大勢力之間。時而聯合土蕃國攻打唐朝,時而和唐王朝一起防禦吐蕃。同時,南詔也是一個極具擴張性的帝國,疆界最大時南麵一直到達越南、緬甸、泰國的一部分,北麵到達四川的大渡河一帶。

公元829年,南詔又一次進攻成都,俘虜數萬人的各種工匠,帶來了大量的中原文化。而此時的南詔第10代國王勸豐佑卻沒有因此勝利而高興,他時常在睡夢中被血淋淋的戰爭場麵所驚醒,而南詔也因連年的戰爭,國力日見削弱,而大理自古水患多,常有洪水泛濫,百姓怨聲載道,反戰的情緒就象一股暗流,越積越洶,已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這個四處擴張、外表繁盛的王國,內部卻潛藏著巨大的隱患,這些問題無時不困擾著南詔王。

就在南詔王一籌莫展的時候。公元836年的一天,在通往南詔的一條山間小路上,行走著一個風塵仆仆的出家人,他一路風餐露宿,為的是到南詔宣揚佛法,也許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要去的這個偏遠的西南小國,將會是他傳教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站。

僧人在到達南詔的幾天後,得到了一個麵見南詔王的機會,富麗堂皇的宮殿使這個雲遊四方的高僧也緊張了起來。他心裏清楚,宏揚佛法的機會就要到來。在大殿裏,麵對南詔的最高統治者,他建議國王興建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寺院,他向南詔王提出幾個不能拒絕的理由:修建佛塔可以成佛。可以讓死難者的靈魂得到安息。同時讓百姓得到佛法的庇護。

這個僧人的建議對於正處於困惑中的南詔王勸豐佑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於是修建一座宏大寺院的計劃開始在南詔王勸豐佑的心中醞釀——它就是崇聖寺!

三塔後麵的荒地上曾經有一個規模宏大的寺院。它就是已經不為人知的大理崇聖寺。而三塔僅是他的一小部分。

傳說中的寶藏,是不是隱藏在曆史的長河中消失的崇聖寺地下呢?

這裏曾經出土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窖藏,200多件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隨著一位姓謝的農夫一鋤頭揮下,一個“富豪人家”的窖藏重見天日:製作精美的銅鏡、工藝複雜的圈足壺、造型奇特的五管筆插……經過文管會、市考古隊和文管所的工作人員連日對文物現場聯合考古挖掘,最終發掘出200多件銅器、瓷器、鐵器等寶貝。據悉,這一窖藏成為這裏近年來規模最大、出

土文物最為密集的文物,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農夫回憶稱,他於上月26日修建化糞池時,有一鋤下去突然發出“砰”的一聲,他滿以為是挖到了石頭,沒想到刨出來一看竟是一個發綠的銅壺。謝趕緊把情況彙報給了領導,當地政府聞訊後立即派出相關人員對挖掘現場進行了保護。經過市考古隊工作人員的現場勘察,確認這是一批窖藏的文物。這批文物處於直徑約1米、深約0.8米的陶缸內,缸口距地表深約1米,窖藏內器物共200件左右,文物以瓷器和銅器居多。可惜的是,由於現場是機械化施工,窖藏約二分之一被破壞,部分文物遭受了損害,不過大部分文物仍得以保存。

觸寶貝 神秘古銅鏡令人驚歎!

在現場看到,由於文物置放的年代久遠而且排列緊密,大部分文物都被泥土死死包裹在一起,現場的考古人員正用毛刷、木鏟等小心地清理泥土,絲毫不敢大意。據考古人員介紹,此次出土的銅器多為仿古器,有鼎、圈足壺、長頸壺、燭台等,一些銅器不僅造型精美、工藝複雜,器身上還刻有不少殷商時期的文字,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而出土的瓷器有碗、杯、五管筆插等,多為燒製的青瓷製品,做工精細、色澤圓潤,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在這批出土文物中,一塊直徑約為40厘米的銅鏡最令考古人員讚歎。這塊古銅鏡的直徑不僅超過普通銅鏡2倍多,而且背麵雕飾著精美複雜的圖案,渾身散發出神秘的氣息。“古銅鏡一般發現於墓葬中,安置於窖藏的情況非常罕見,況且它的尺寸巨大,用途也是個謎。”考古人員稱。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除了現場器物外,還有部分出土器物已經被送到了文管所保存,共計20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