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墓祖神廟(六)(2 / 2)

??????

史偉把在時空望遠鏡中看到的故事告訴了程福和楊梅,程福和楊梅也感歎萬分,他們譏笑的認為,這是墓祖一生盜墓的下場!

“原來雲霄山的墓祖神廟就是這樣一堆廢墟啊!這樣一處廢墟難道能藏什麼建文帝寶藏嗎?”程福哈哈大笑了幾聲,接著史偉。

“讓我用時空望遠鏡看看,當年李聖傑將軍的兒子在這裏說了些什麼!”史偉再次舉起時空望遠鏡觀看,他看到了當年李聖傑將軍的兒子好像說了一句:王羲之的《蘭亭序》真本???????

關於《蘭亭序》真本,程福講了一個故事——

《蘭亭序》是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書法的代表作之一。唐太宗對王羲之作品的喜愛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會不會把《蘭亭序》帶進昭陵?如果是這樣的話,後來有人盜掘昭陵時,是否把它偷走或者毀壞?也有人說,《蘭亭序》沒有被唐太宗帶走,而是被武則天得到了,且就枕在乾陵中武則天的腦袋下邊,或許會有重見天日的時候。

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正值除去所謂不祥的 “禊節” (在水邊舉行的祭祀)。這天,王羲之邀集謝安、孫綽、希曇、支遁等41位士族名流到蘭亭過禊節,飲酒賦詩。共得佳作三十餘篇,合編為一集,王羲之用鼠須筆、蠶繭線為該集書寫了序言。這就是著名的《蘭亭序》。全貼共28行、324字。

這貼是王羲之信手寫來,字體瀟灑流暢,氣象萬千,其中二十多個“之”,千變萬化,無一雷同,成為中國行書的絕代佳作,後人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相傳,王羲之後來又寫了幾遍,但都不及第一遍好。他曾感歎說:“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為傳家之寶。王羲之死後,《蘭亭序》一直由其子孫收藏。

《蘭亭序》既然是王家的傳家之寶,那麼,唐太宗是怎麼得到它的呢?東晉以後,《蘭亭序》為王羲之七世孫僧智永所有。智永,陳、隋間僧人,名法極,姓王,善書法,尤工草書。他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後代。不知什麼原因,他在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剃度出家做了和尚,人稱“永禪法師”。永欣寺的前身本為王獻之的舊宅,相傳是王獻之隱居練字之所。智永將《蘭亭序》收藏在永欣寺方丈屋的梁上,世人難得見到。

相傳,智永禪師曾經居住在閣智永上臨書30年,所退廢筆頭滿五大竹 簏,埋之成塚,稱之為“退筆塚”。由於智永勤學苦練,便成為聲名卓著的書法家,以至求墨寶者絡繹不絕,踏破門檻,不得不用鐵皮裹上,這就是“鐵門檻”典故的由來。唐初政治家、書法家虞世南(558—638年)以及智永的弟子辨才都是智永書法的得意門生。智永臨終前又交付給其弟子辯才收藏,並千叮嚀、萬囑咐,務必好好保管,不要丟失。辨才和尚得序後如獲至寶,在梁上鑿了個暗檻,把它珍藏起來。

後來,唐太宗在購求王羲之的遺作時,知道了《蘭亭序》的下落。太宗下了一道聖旨,召辯才和尚到長安,故意拿假的蘭亭序給辯才看,辯才卻裝糊塗告訴太宗說:“右軍寫這篇序共三百二十四字。隻恨王家收藏的真跡,已在亂中失落,今日再也看不到了。”太宗沒辦法,隻好留下辯才,秘密派人搜查,結果隻得到智永寫的真草《千字文》,不久辯才假托有病,又回到永欣寺。

太宗三番五次派人追問,辯才始終守口如瓶,硬說不知道。但辯才矢口否認《蘭亭序》在他手中,隻是說師父在世時他見過此物,師父去世後不知失落在什麼地方了。為此,唐太宗太宗不得寶帖,寢食無味,苦思冥想,卻不知如何才能得到。有一天,唐太宗對左右大臣說:“在所有書法大家中,朕最偏愛王右軍,而在右軍的所有真跡中朕又最偏愛《蘭亭序》,為了得到達本帖子,朕真是日思夜想啊。現在,辯才和尚年事已高,他留著此帖又有何用?朕想乘他還在世上,派一位有智有謀的人替朕想方設法將它取來,也好了卻朕的一個夙願。”

這時,心腹大臣房玄齡早已洞悉太宗心思。他建議說:梁元帝蕭繹(508~554年)的曾孫蕭翼,現任監察禦史。此人智慧超人,可遣他出使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智取《蘭亭序》。太宗大喜,當下宣詣召見蕭翼,蕭翼似有備而來,不慌不忙地回奏道:“陛下!我如果作為公使去取蘭亭帖是行不通的,臣以為應微服私行才行。請陛下還得給臣預備下二王的一般帖子三、四本,讓我私自行動吧。”唐太宗依計,點頭稱是。於是,蕭翼帶了幾件王羲之的真跡,就改頭換麵地騎馬出發了,行至湖南湘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