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鹹陽地宮(一)(2 / 2)

秦滅六國以後,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個重千石的銅人,立於鹹陽阿房殿前,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

公元前221年,秦國軍隊向南攻齊。齊國土崩瓦解,這樣,中國曆史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麵,出現了統一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秦滅六國以後,除了在原來政權機構的基礎上調整和完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的統治機構和封建官僚製度外,還采取了一係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個重千石的銅人,立於鹹陽。

這十二個大銅人,屹立於秦都鹹陽阿房殿前,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他們身著外族服裝,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個個耀武揚威,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曆史上所罕見。在這方麵,有很多曆史書籍記載。據《三輔黃圖》載:“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銷鋒鏑以為盎人十二,立於宮門”。又據史書記載,銅人背後銘刻著李斯篆、蒙恬書:“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樣。《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遷宮中。”賈誼的《過秦論》也有“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的記錄。

秦代一石約折合現今三十七點五公斤,以此推算,十二個大銅人就重達四十五萬公斤。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個如此巨大的銅人?圍繞這個問題,存在這幾種主要說法。

有人認為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應該收繳和銷毀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應該說,秦始皇收兵器造銅人,完全是出於政治上安定的考慮。

也有人認為秦始皇鑄造銅人是出於迷信,是為了“祥瑞”。秦始皇相當迷信,曾封泰山,禪梁父,訪神州,求仙人,輕信方土之言,竭力搜尋長生之藥。《漢書?五行誌》也記載:“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這種說法有一定依據,但也有疑點,那就是秦始完全可以征集天下一般銅料作為鑄造的原料,何必非要下令收繳天下的兵器呢?

一部分學者還認為認為,秦始皇銷毀兵器、鑄造銅人,是表明今後不再將銅兵器作為主要作戰武器。但是,這種說法同樣就有疑點,那就是雖然鐵製兵器始於秦始皇之前,但到漢代才普遍化。秦始皇統一天下時,便決然把青銅武器廢除不用,使百萬軍隊全部換上鐵製武器,以當時的製鐵水平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讓人信服的說法是:秦始皇這一舉措的目的,有兩方麵:一是為了誇耀武功、粉飾太平;二是為了防止人民反抗。實際上,秦統一後,曾采取不少措施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繳天下兵器的做法,也是有先例的。《左傳?襄公十九年》載,春秋時魯國的季武子曾經“以所得於齊之兵,作林鍾,而銘魯功焉”。秦始皇鑄銅人隻是做得更為徹底,把民間的兵器也收繳了。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統一後,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不封國置王,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複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於是“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這裏把“收天下兵”與“求其寧息”聯係在一起,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意圖是為了太平無事。他宣布“大酮”,舉國同慶這一偉大勝利,表現出好大喜功的情緒,而銅人、鍾鐻也是象征吉祥、天下太平的意思。此外,秦始皇巡遊各地的刻辭,也都是誇耀武功、粉飾太平之語。

令人遺憾的是,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裏去了呢?目前,關於金人的下落問題存在著三種猜測:有人認為,當初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鹹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