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大西南四川省的西南部山區,大山延綿幾百裏。
以前,這裏人煙稀少,交通不便,人跡罕至。其中,有一舉世聞名的青龍大山就在這裏。
說到這青龍大山舉世聞名,實際上就是近十幾、二十年的事。改革開放以前,這裏的百姓都很貧窮,這座大山以外的人,就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但現在卻不同了。因為,在這座大山裏,有一個很有名氣的山莊;在這個山莊裏,有一對很有名氣的年輕夫婦——他們借國家改革開放的東風,因時而動,順勢而上,雖也經過了猶豫和徘徊,但最終果斷地走出了大山,闖蕩世界。
靠他們夫妻二人持續不斷的艱苦努力,克服了無數的、各種各樣的困難,終於成了國際、國內都很知名的,社會各界都十分認同的氣質儒雅、大名鼎鼎的商界名流。
現在,這個很有名氣的山莊,就是位於青龍大山深處的、曆史非常悠久的朱家莊。
每當人們走近這青龍大山,不管是什麼時節,你都會體驗到這裏是滿眼一派雄奇的、令人流連忘返的景象。
這裏,山巒疊嶂、溝壑萬仞..直麵大山,可以看到的景象是:山泉瀑布懸天而掛,猶如一條巨大的、潔白的哈達從山頂垂直而下;朝山梁和山坡上看,滿山遍野植被茂密,到處都是隱天蔽日的參天大樹;奇花異草,一年四季都輪流地吐著沁人肺腑的芬芳;珍禽異獸常常神出鬼沒..這裏,的確是好山、好水,一派人間仙景的好風光。
就在這青龍大山的半山腰深處,隱藏著一個古老而碩大的、人丁興旺的朱家莊。
雖說這莊名叫朱家莊,其實莊上住著的人家,便無一位朱姓人家在這裏居住。在這裏居住的,全是其他別姓住戶。
接觸居住在這裏的人,從他們代代相傳的故事中,我們才知道:這個朱家莊,始建於明代,是朱元璋四子明成祖奪得帝王之位後,由被他所追殺的侄子——明朝皇帝朱允文在逃難時所建。
這個朱家莊,是一個融民居和軍事攻防設施為一體的建築群。碉堡、暗道遍布於莊裏莊外。現在,我們還發現了當年用於護衛山莊和莊裏人逃生時急用的暗道設施。
在當時,這個山莊並不叫朱家莊。是這個逃難的皇帝,從這裏離開了五、六年之後,與他同住在這裏的京城隨從和護衛人員的家人,才公開將這個山莊取名為朱家莊,以寄托他們心中對這位好皇帝的思念。而所有的隨從和護衛的家人中,沒有一人是朱姓人家。
但朱家莊這個莊名,卻還是沿用到了今天。
由於這朱家莊,深藏於大山之中,並且遠離沃野千裏的川西平原,又離巴蜀境內一些重要經濟和軍事及文化重鎮很遠,這裏就自然會成了自明代來,曆朝曆代逃避戰火、休養生息的好地方。
但由於這裏山高路險,一般又不為外界所知,湧入這裏來生活的人,還是不是很多。真正的永久的住戶,還是那些祖祖輩輩就在這朱家莊世代居住的人家。
現在的朱家莊,已是進入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中後期了。它的規模有七十來戶人家,人口近四百人。是方圓幾十裏範圍內最大的村子和山莊了。
一九七八年的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國家由此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這一重要消息,是通過有線廣播及時地就傳到了這個隱藏在青龍大山深處的朱家莊的。
朱家莊上的男女老少,聽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傳達,在這個寂靜的山莊裏,人們的內心深處和精神狀態上,就逐步開始分化了。
有的人開始猶豫了:有的人開始了徘徊;有的人興奮了、燥動了;有一部分人又開始擔心和憂慮起來了;還有極個別一些人,仍然對此沒有多少反映,象麻木了一樣——最終,他們都成了時代的落伍之人。
從此,《走出山莊成儒商》的故事,就因朱家莊人的這些言行舉止的變化而開始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