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做鞋匠”,何以價值10億元?

這個世界,有誰不穿鞋?有誰不走路?

隻要是人,就得穿鞋;隻要穿了鞋,就得走路。

但有誰知道,人生在世,究竟該穿什麼樣的鞋,該走什麼樣的路?

有一個人肯定知道。

這個人,就是青島雙星集團現任總裁——汪海。

有人稱,汪海是“中國鞋王”。

他卻笑而答日:“什麼王不王,我隻不過是個做鞋匠。做鞋就做鞋,豈敢稱王?”

然而,這位自稱“做鞋匠”的汪海,卻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鞋經”。他說:

“原始人從猴子群裏走出來時,腳上哪裏有鞋?”

後來要走路,要勞動,這才有了鞋。所以說,鞋是人類文明最初的標誌之一,它使我們的先人擺脫了原始的愚昧。正如人類的曆史在不斷發展一樣,人類走路所穿的鞋子也在不斷變化,先是樹皮鞋,以後又有了草鞋、木屐、布鞋、皮鞋、膠鞋……別看不起鞋,上至王公貴族,總統首相,下至黎民百姓,誰不穿鞋?

忍辱負重,舍己利人,是鞋的品格。那麼我們呢,就記住一條,‘有人就穿鞋,關鍵在工作’。我們就是要走遍天涯海角,把合適的鞋送到各種人的腳上……如果你有機會走進汪海的辦公室,便會真切地感受到汪海這番話的實在與份量。

汪海的辦公室,與一般老板的辦公室截然不同:

除一張寬大的辦公桌和一盞台燈外,其餘地方均被上百種款式各異的工藝品鞋全部占滿。這些工藝品鞋有單隻的,有成雙的;有玻璃的,有木頭的;有草編的,有塑料的;有金屬的,有石頭的……大若茶壺,小若雞蛋——各種鞋樣組成一個怪異的鞋陣,暗藏著主人謎一般的鞋門鞋道。

汪海說:“這些鞋都是我費盡心思從世界近30個國家搞來的。我是個鞋匠,不研究‘鞋門鞋道’,哪行啊!”

的確,汪海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做鞋匠”。而“做鞋匠”,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是個最不值錢的主。

然而,在2000年的歲末,當這位“做鞋匠”的身價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用嚴肅的會議形式鄭重標定時,國人們驚呆了,傳統的價值觀念也隨之崩潰了——2000年9月,北京無形資產開發研究中心準備在全國優秀企業中進行國內名牌評估,於是他們派去4個人到青島雙星集團考察。

9月的青島,風光依然旎旖,可這4人卻無心觀光,他們一踏進雙星集團的地盤,一下子就被一種說不清的東西給深深吸引住了。他們在雙星集團考察了半個月,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接觸了大量的員工、專家和市場人員,看了雙星在黃島、工業園、沂蒙山等4個工廠的60多條生產線,而後得出的結論是:雙星名不虛傳,確實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