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後記(1 / 1)

這是一部沉睡了十年的書稿,廣東人民出版社陳娟女士的一個電話,將它喚醒了。

在這之前的十年間,這部書稿的形式幾經變易,數家出版社也曾想出版它,但因為種種的原因,均未如願。消息靈通的陳娟女士不知從何處得知有這麼一部書稿的存在,便數番電話將我與書稿邀至廣州。1999年的一個仲夏之夜,她與我在珠江邊上的一番長談,使我受到新的啟發。那個夜晚的某一個時刻,我望著珠江大橋璀燦的燈火,豁然有了新的構思,胸中展開了這部書稿的新的形態……

接著便是暑假,我立即開始著手改寫書稿,冒著盛夏炎暑,每天在電腦前坐上十幾個小時……如此曆時高度緊張的五十多天,終於把書稿改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這個樣子是好是孬,隻有讓讀者諸君來評判了。

在本書的資料搜集、寫作和出版過程中,得到了有關組織和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本書的寫作曾列為我所任教的南方冶金學院的一項科研項目,並得到社會科學係提供的經費支持;外公生前的秘書宋廣渭伯伯為我寫作與出版本書操了許多心;我的校友、也曾是同事的楊衛東先生曾不辭辛勞,行程數千裏,與我一道奔波於北京中央檔案館、南京、無錫、杭州等地,幫助我搜集資料、調查訪問;陸德、陸瑞君、陸戈等人士提供了許多信息,陸德還為本書的寫作提出了寶貴的意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的朱光甫先生、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的董保存和天寶先生,也曾為本書的修改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陳娟女士為編輯、出版本書傾注了大量心血;劉天民、唐義慧夫婦對筆者的寫作提供了大量幫助。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的許多背景材料,取自於多種黨史著作和其他有關檔案、資料,由於篇幅等原因,難以一一注明出處,在此謹向這些著作的作者致歉,並深表謝意!

我也要感謝我的父親,是他,一筆一畫,用工整的字體謄抄了本書第一稿的全部文稿。

由於筆者的水平有限,本書一定存在著許多缺點和失誤之處,敬請各位方家不吝賜教,提出寶貴意見,也誠摯地歡迎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

作者

2000.7.7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