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王與恭康王二人,搶奪先機,製造出一係列的有的沒的罪名,還將‘朝中奸邪’的名單發布於天下。
豫南王況奉儀到也不是蠢的,看誰不順眼就在那本奸邪錄上寫著名字,但是那本奸邪錄上出現的名字,卻大部分都與端瑞王府有關,已經被迫退出朝堂的曾靜都在上麵,但是名單上有一人的名字,卻很顯眼,那就是去年的金科狀元,難得的三元及第蔡虹瑜,非但如此他們還將,連鳳台寺被滅寺一事,真正的凶手懸而未決的過錯,也安置於,被端瑞王等的蒙蔽的安陵帝的頭上。
安陵帝徹底的明白了,從去年師青林被他下令砍頭的時候,恭康王的心裏頭已經反了,要不然現如今,依舊隻是個翰林院修撰的蔡虹瑜怎麼還能出現在那種名單之上呢?再經由豫南王的一頓撮合,這恭康王就算不敢反,不想反,最終還是要反了。
真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啊!一直暗搓搓的沒反應,結果卻沒想到在暗地裏算計著這些呢!
這豫南王與恭康王所說,如果不是被逼無奈,他們也不想反,往自己的身上落個亂臣賊子的名號,所以安陵帝要是能夠廢太子,將端瑞王貶為平民,再將所謂的奸邪錄上的名單的官員,按律例懲罰的話,他們就立刻鳴金收兵,不再內訌,還帶著全家老少一起回到京畿在安陵帝的麵前負荊請罪去。
但豫南王,恭康王都明白,安陵帝就算是死也是不會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的,他安陵帝堂堂一西京的國君,如果真的這麼做的話,天家的皇威何在?又怎麼能夠對得起司馬家的列祖列宗?安陵帝要是真的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那不就是間接承認,自己真的老糊塗了,太子跟端瑞王到底是不是好的他都看不出來。
哪怕他真的看不出來,安陵帝也不可能實話實說。
又是一次朝堂,安陵帝索性就在朝堂之中爆粗口了。
意思就是一個意思,他沒老到昏庸到身邊的人到底是忠是奸都分不清楚,恭康王與豫南王這倆個人就是犯上作亂,拿著什麼奸邪錄的東西當成借口的造反,一天不打上房揭瓦,反了他們了!
安陵帝立刻派遣軍隊去平反去!
當然,這到底應該派誰,那就是個麻煩了,因為恭康王與豫南王倆個人的突然造反,守衛西京四角的四大王,現在京畿南寧王跟端瑞王倆個人還在呢,按照道理,此時派出這兩方軍隊無可厚非,可是明眼人都看的出來,安陵帝是在怕,怕這南寧王跟端瑞王一起跟著那倆王也反了,南寧王他姑且相信,但是這端瑞王……這就有待商榷了。
最終,安陵帝還是沒讓端瑞王跟南寧王倆人出兵,甚至連讓他們倆個人回到自己的封地都沒有,而是留守到了京畿裏,明著說是保存西京的實力,對付豫南王與恭康王倆個小小藩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