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鄧小平:改革開放偉業的總設計師(1 / 3)

鄧小平是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人。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他以高度的智慧和勇氣,開創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偉業,使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的複興之路。由於對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突破和勇敢創新,鄧小平成為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總設計師,也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學說的新境界。

社會的改革和開放是人類曆史特別是現代社會發展演進的客觀過程和客觀規律。人類社會在不斷改革和開放過程中向前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社會發展觀包含著變革理論和開放特色。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這就首先要求理論的創新,要求創立相對獨立的社會改革開放理論。鄧小平承擔了這一曆史賦予的重任。他深入研究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尊重中國的國情,推動了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並形成改革開放的理論,以此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

中國的改革開放理論,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理論創新,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以社會改革、開放、發展的現實進程為出發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吸取曆史經驗教訓,結合中國實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這一曆史進程中,鄧小平把中國的改革開放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聯係在一起,形成新的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觀。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理論是強調全麵發展的理論體係,不是傳統理論的簡單延伸與具體化,而是一種新的質態、新的思維、新的邏輯體係。鄧小平以嶄新的研究視角和一係列新穎的理論觀點,構建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全麵發展、全麵創新的新的科學體係。

(一)全麵創新的改革開放觀

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最鮮明的特點,它已經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強國之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和實踐,從根本上得益於總設計師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的理論指導。鄧小平在創立改革開放理論的過程中,表現出巨大的理論勇氣和開辟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政治勇氣。改革開放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鄧小平理論的支柱。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麵上認識這個問題時就會感到,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正確途徑,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嶄新創造。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改革開放是鄧小平創造性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最傑出貢獻。

1.改革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改革、開放是社會結構的調適和變革。社會曆史的過程,也是社會改革開放的過程,是改革開放所推動的進化過程。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到毛澤東,對社會的改革、開放問題都作過一定的論述,也可以說改革開放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已有論述。恩格斯曾經說過,所謂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社會製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解決矛盾的方式隻能是非對抗的方式,即以改革的方式,改革那些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舊體製,從而促進生產力的較快發展。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矛盾貫穿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全過程,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不是權宜之計,而必須是不斷的、經常的和非對抗性的。

相對於傳統的改革開放理論,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是對社會進行的根本變革。與其他社會形態下的改革根本不同,社會主義改革是徹底的改革,即是對舊體製的徹底否定和根本變革,“改革是一場偉大的革命”。1985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友人時強調:“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已經認識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後麵貌,進一步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後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麵地改變生產關係,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中國20多年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也表明:改革是一個係統而龐大的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乃至社會生活方式、觀念、習慣、道德標準等多個方麵的變革。隨著改革向縱深發展,中國的改革已經從廢除舊體製轉入構建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新體製的曆史時期。

更重要的是,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也就是說,改革不會改變社會主義的根本製度,改革不會改變“顏色”。鄧小平強調“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他把社會製度分為基本製度和具體製度。基本製度是指一個社會的基本形態或性質。具體製度也就是體製,是指基本製度下的具體製度間的組織結構方式和運行機製,是社會基本製度的動態表現模式。體製不合理,就不能準確、全麵、真實地反映一個社會基本製度的本質特征。中國的改革實質上就是對具體製度及其組織結構、運行機製的變革,是為了能真正展現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屬性的革命,因而不會改變社會主義的性質,從而真正實現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

鄧小平通過對改革特點和性質的綜合闡述,提出了全新的改革觀,是對改革性質的全麵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改革理論的全麵超越。

2.全新的社會發展動力論

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是理論界和思想界關注與探索的重要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等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也初步探索了社會發展動力理論,提出了矛盾動力說。蘇聯在斯大林時代曾經流行過一種觀點,認為“政治上和道義上的一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矛盾。《蘇聯共產黨(布)曆史簡明教程》中說,生產關係和生產力性質完全適合的實例,便是蘇聯的社會主義國民經濟,這裏的生產資料的公有製和生產過程的公共性質是完全適合的,因此在蘇聯沒有經濟危機,也沒有生產力遭破壞的情形。而事實上,這種錯誤的理論和實踐,給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嚴重危害。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也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動力作了探索。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開始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一般原理運用於分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實際國情,提出社會主義也存在著矛盾,而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他說,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的任務是要正確處理這些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但在1957年整風運動開始後,毛澤東錯誤估計了形勢,重提階級鬥爭,把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矛盾作為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並把階級鬥爭作為解決主要矛盾的方法,認為它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階級鬥爭動力論盡管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人民的主動性、積極性,但是從根本上說隻能妨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

與之相反,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勇於創新,提出了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的觀點。改革不僅是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要動力,而且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這是由於它能直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作為一種體製革命,它與階級鬥爭、暴力革命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鄧小平說:“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社會主義改革是一場革命,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鄧小平認為:建國初期建立的高度集中的經濟體製有著嚴重的缺陷,如所有製形式過於單一,權力過分集中,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忽視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作用等等。然而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忽視社會調節的必要性,以致具體體製上的弊端長期得不到解決,使得我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要改變這種狀況隻有依靠改革,因為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他堅定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國的惟一出路,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力。

把改革作為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是一個重大的創新,它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矛盾和動力的學說,由矛盾動力說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改革動力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因此可以認為: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學說,是他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艱辛探索的理論成果,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

3.與開放貫通的改革觀

鄧小平把改革與開放緊密聯係在一起。他認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對外開放是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內容,隻有通過改革開放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改革與開放是互相包容、互相聯結和互相貫通的。對外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中國向世界上一切國家開放,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開放是我們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對外貿易合作以及勞務合作的必然要求。他強調,“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改革是一場革命,中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以開放的形式展示出來,具有開放性。一方麵,改革與開放是密切聯係的。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論點是:改革就是對內搞“活”,就是開放。他說:“為了搞建設,需要實行兩個開放,一個是對內開放,一個是對外開放。”又說:“對外開放也是改革的內容之一,總的說來,都叫改革。”另一方麵,改革通過開放的方式表現出來。改革的過程就是全麵開放的過程。開放的目的是為了搞“活”,即搞活市場,增強經濟活力,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在國內,從橫向看就是實行各地區、各部門、各領域的開放;從縱向看,就是實行自上而下的開放,即上級向下級“放權”。開放是改革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目標。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隻有不斷深化改革的程度,才能擴大開放的領域。

開放不僅是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內容,而且是社會主義改革的一種指導思想。改革開放理論也包含著開放的思維方式。開放性,是現代社會的共同特征,是時代的突出特點。開放性也是鄧小平理論體係的重要特征。鄧小平在充分吸取國際共運的曆史經驗和蘇東劇變教訓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當代國際形勢和時代特點,發展形成了對外開放的理論體係。改革開放理論的開放性表現在:它是在總結人類社會各時代、各階級的實踐經驗“總和”的基礎上,在批判地吸收人類創造的優秀思想文化成果“總和”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不是僵化的教條,它有著實踐源泉和思想理論來源的開放性。鄧小平從全人類發展的高度,從世界曆史的高度,把握社會在改革開放中演進的曆史過程和普遍性規律,而沒有陷入地域的、曆史階段的狹隘性和局限性。他把著眼點放在改革開放的規律和方法的探索上,創新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