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痤要找的公孫鞅,就是本書的主人公商鞅。商鞅原本是衛國國君的後代,所以,本名叫“衛鞅”。他的祖輩是衛國的國君,按照“諸侯之子曰公子,諸侯之孫曰公孫”的禮製,他又名“公孫鞅”。秦孝公後來封他在商、於之地,號為商君;所以後人乃稱他為“商鞅”。在他未發跡之前,是應該叫公孫鞅或衛鞅的,但我們為了方便起見,就稱呼他商鞅吧。
公元前361年的一天,魏國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的大街上,人來人往。這時一輛馬車從遠處轔轔駛來,在相國府門前戛然停下。馬車裝飾華貴,一看就知道,車裏坐的一定是貴人。
沒錯,車子裏坐著魏國當時的國王,就是魏惠王。他聽說相國公叔痤病得非常厲害,特地坐了馬車上門去看望。
公叔痤已是形銷骨立,神誌恍惚,目光微茫。看到國君來了,想坐起來就無法動彈。魏惠王坐在他的床前,追憶他一生的功勞,不斷地誇獎他,安慰他。
“唉,”公叔痤歎了一口氣,軟弱無力地說:“大王,看我這病,恐怕不能再給大王效力了。”
“你的病會治好的,你安心休養吧。”魏惠王說。他沉默了一會,又說:“可是,萬一真有什麼不幸的話,你看誰能接替你的位置呢?”
公叔痤聽到這個問題,立即興奮起來,眼睛裏顯出光亮,臉上也露出一絲笑意。他用力地說:“大王,你問到這件事呀,我倒是想了很久了。有這麼一個人,雖然年紀比較輕,卻很有才能。我希望大王把國家大事交付給他,他一定能使國家富強的。”
“你是說誰呀?”
“啊,我是說公孫鞅。他在我這裏做中庶子,負責文書工作。”
“公孫鞅?”魏惠王聽到這個名字,腦子裏顯出一點模糊的印象。他記得公孫鞅是衛國人,年紀大約三十歲,到魏國好幾年了。他想不出公孫鞅有什麼出色的才能,或者辦過什麼出色的大事。他對公叔痤說:“公孫鞅年紀輕,經驗少,隻做過秘書工作,一無從政經驗,一無顯赫資曆,上來就當相國,怕是不行吧?”
公叔痤聽了這些話,好像頭上澆了一盆冷水,感到很難過。可是,他還是打起精神對國王說:“大王啊,現在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在變,我們用人的辦法也要變,不能照老規矩辦事啊!這公孫鞅是一個有誌革新的人,很關心國家大事。他不但讀書很多,而且還很善於調查研究,關心別國的治國經驗。據小臣看來,現在魏國的人才,沒有誰能勝過公孫鞅了。您現在勵精圖治,有心振作國家,正是用人之際,一定要破格重用他啊。”
魏惠王口中答應著,心裏卻想:“公叔痤啊,你一定是老糊塗了,叫我把國家大事交給這個無名小卒公孫鞅。”他的眉頭不覺皺了起來。
公叔痤看到惠王的神色,知道他是不肯重用公孫鞅了。但是公叔痤還想作最後的努力。他說:“假如大王不願重用公孫鞅,那末大王幹脆把他殺掉。因為這個人如果魏國不重用,一定會到別國去。以他的才能來看,一定會使別國富強起來,那樣就會對魏國造成很大的威脅。這是很危險的啊!”
公叔痤故意渲染公孫鞅具有了不起的才能,想引起魏惠王對公孫鞅的重視。那時候是戰國時期,我國分成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個大國,稱為“七雄”,還有宋、衛、中山等幾個小國。這些國家相互之間經常發生戰爭。而魏國的地理位置,正好在這些國家當中,四麵都容易受到進攻。公叔痤知道魏惠王很怕別國強盛,會威脅魏國的安全,所以故意刺激他一下,以為這樣,他就會重用公孫鞅了。
誰知魏惠王聽了這話,心裏暗笑:“這公叔痤越說越糊塗了。”他不加思索地“接受”了公叔痤的要求,說。“把他殺掉嗎?這是很容易的事。明天我就派人去抓他。你放心養病吧!”
魏惠王走了,那輛華麗的馬車漸漸遠去。
這時,公叔痤後悔了。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口中不停地喊著:“不能殺,不能殺!”
婢女走過來問:“老爺,您怎麼了?”
“你快讓人把公孫鞅找來!”公叔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