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所羅門”曾經被認為是舊世界的太陽的雙胞胎兄弟,在天文學角度上看,它與太陽頗為相似。但它孕育的行星係統卻與人類文明的舊世界太陽係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它隻有一顆氣體行星和兩顆類地行星。行星數量雖然少了一點,可是最外的行星“阿非利加”卻擁有整個英仙旋臂星際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
距離行星“阿非利加”約兩百五十個天文單位之外,是恒星“所羅門”在銀河係中公轉形成的“弓激波”,它處於恒星的日鞘之外。帝國軍在這裏建設了一個圍繞著“所羅門”恒星運轉的巨大空間站“紮馬”( Zama)。
這個空間站外形看起來像積木搭成的巨型十字架,為軍民兩用。除了作為星際間超重質量貨船的集散地和旅客中轉站外,還駐紮著長期駐守“阿非利加”行星的中央艦隊“漢尼拔”分艦隊的主力和司令部。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組合,因為公元前202年,迦太基統帥漢尼拔正是於紮馬戰役(Battle of Zama)中敗於羅馬的大西庇阿(即“征服非洲的”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P?CORNELIVS?P?F?L?N?SCIPIO?AFRICANVS)。而且,“漢尼拔”艦隊的旗艦“漢尼拔”號就在一年前被改名為“大西庇阿”號,據傳元老院這麼做是為了把“漢尼拔”的英名賦予建造中的“統帥”級加強版和“超級統帥”級中的某一艘戰列艦。不過,時至今日,新的“漢尼拔”號還沒見到,帝國軍上將雷金納德?烏斯帝諾夫卻在“大西庇阿”號上統領著“漢尼拔”分艦隊。
就連烏斯帝諾夫上將,也是個頗為奇特的人。隻從名字判斷,人們通常會想到此公可能是個斯拉夫民族的後裔,但此人卻被人稱“黑寡婦”。實際上,她的先祖來自埃塞俄比亞,她是個與漢尼拔一樣,有著黝黑皮膚和蜷曲頭發,隻不過她是完完全全的女人!烏斯帝諾夫將軍原名叫瑪吉萊娜?薩蒙森,雷金納德和烏斯帝諾夫分別是她父親的名字和丈夫的姓氏,二公皆在2890年“馬丘比丘”星域會戰中雙雙陣亡。為了紀念父親和夫君,瑪吉萊娜改用父名,“以父輩之名踐行對元老院與羅馬人民的責任”。
盡管種種跡象已經表明聯邦國防軍正在展開對帝國本土的軍事行動。可是直到十月底,和平的迷霧仍然未能散去。中央艦隊派出了大量無人偵察船和通報艦,卻都沒有發現對方第一、第二、第三諸艦隊的行蹤。無論是前往一三五線邊境空間加強警戒的,還是奔赴人跡罕至的銀道麵上方和下方的廣闊空間,帝國軍的無人偵察船和無人通報艦都沒有尋覓到敵軍艦隊的絲毫蹤影。
從行星“伊謝爾倫”返回“阿非利加”星域的“漢尼拔”分艦隊雖然也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警戒,可是烏斯帝諾夫將軍對聯邦國防軍突襲“阿非利加”行星的可能懷還是相當懷疑。
一方麵,“阿非利加”行星雖然供應著帝國大部分糧食,可是也是繼“太極”行星之後對聯邦影響最大的帝國行星。聯邦軍攻打這裏縱然可以傷及帝國根基,但同時也會拖累自己,可謂“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另一方麵,“漢尼拔”艦隊與“君士坦丁”艦隊一樣,屬於元老院的“禦林軍”,總計兩千五艘戰艦的編製中有兩千艘為戰列艦,兵精將良,實力不是一般的強。聯邦國防軍勞師遠征前來,不大可能挑硬骨頭啃,否則就犯了兵家大忌。
然而,英仙星際聯邦新任的總統宋庭榮和國防部長希金斯將軍,卻流著口水盯上了這塊硬骨頭。雖然遠征艦隊總司令許鴻釗將軍對“秦始皇”計劃的成功抱有很大的疑慮,可畢竟受命於君,當鞠躬盡瘁,他也隻能全力以赴不顧兵家顧忌,帶領大軍長途跋涉進擊重兵駐守的“阿非利加”行星。
人類標準時間,2919年11月24日,高舉自由與民主大旗的英仙星際聯邦國防軍遠征艦隊,在銀道麵上方的係外深空航行了一萬光年,終於接近了目的地,飛入了恒星“所羅門”的引力範圍。在離目標“阿非利加”行星還有近萬天文單位的一處空曠太空裏,國防軍三支艦隊彙合一處,做進攻前最後一次全體補給休整。
飛行了一萬光年的龐大艦隊終於無法再隱蔽下去,一艘帝國軍無人偵察船很快就發現了這些不速之客。
敵軍的突然出現無疑令“黑寡婦”大吃一驚。但雷金納德?烏斯帝諾將軍還是反應迅速,立即親率駐守在“紮馬”空間站附近全部一千艘戰列艦和五百艘巡洋艦,直撲對手的集結地,同時急令在“阿非利加”行星附近的一千艘戰列艦火速馳援,並向“伊謝爾倫”行星和“新拜占庭”行星派出通報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