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遇到那些過分忙於工作而不顧及到自己身體健康的人,原因是一樣的:他們很忙,他們把忙碌工作當作逃避自己不想麵對的一些問題的途徑。沒有人去告訴他們這些,他們把難題掩蓋起來。事實上,假如你去提醒他們,他們還常常會感到不快。
如果他們並不忙於工作或與孩子在一起,他們常常會忙著看電視、釣魚、打高爾夫球或者購物。總之,把問題掩蓋起來使他們逃避了一些重要的事情。這是最普遍的一種懶惰形式,一種通過忙碌來表現的懶惰。
那麼,什麼能夠治療這種情性呢?答案就是“貪婪”一點。
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我們是在把貪婪或欲望看作壞事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貪婪的人都是壞人,”媽媽常常這樣說。然而,我們的心裏都在渴望著擁有那些美好、新奇或令人高興的東西。因此,為了控製這種欲望,父母便常常想辦法教導我們用負罪感來抑製這種欲望。
“你隻考慮你自己,你難道不知道還有兄弟姐妹嗎?”這是我媽媽常愛說的一句話。
“你還想要我給你買什麼?”我爸爸則愛說,“難道你認為我們是搖錢樹嗎?你認為錢是從樹上掉下來的嗎?你知道我們不是富人。”
還有許多這樣的話,這些話影響了我和其他和我一樣的孩子們。
還有另外一種父母,他們采取的方式是另一種極端,他們常會這樣說:“我犧牲自己的生活去買來這個給你,我給你買這個是因為在我小時候從未得到過這些東西。”我有一個鄰居身無分文,但他的車庫裏卻滿是他孩子的玩具,以至於不能將車停進車庫裏。受溺愛的孩子們得到了他們要求的任何東西,“我不想讓他們嚐到貧困的滋味”是他每天都要說的話。他沒有為孩子上大學或自己退休留下任何東西,可他的孩子卻擁有市場上出售的每種玩具。他最近剛得到一張信用卡,就帶上孩子去拉斯維加斯玩了。“我這麼做全是為了孩子。”臨走時他帶著深深的自我犧牲的神情對我說。
在我看來,以上這兩種父母常用的教育方式都不能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和投資意識。
富爸爸從不使用“我不能支付這個”這類的話。
在我自己的家裏,這可是我常聽到的。但富爸爸要求他的孩子們說:“我怎樣才能夠支付這個?”。他的理由是:“我不能支付這個”這句話禁錮了你的思想,使你不再去作進一步的思考。
“我怎樣才能支付這個?”則開啟了你的頭腦,迫使你去思索並尋求答案。
但是最重要的是,他覺得“我不能支付這個”是一句謊言,他堅信人的精神能夠做到一切。“人類的精神力量非常非常強大‘,他常說,”你自己知道你能做成任何事情“。
然而人的頭腦中卻總是有兩個聲音,積極的精神鼓勵你去獲得你想要的,而那個懶惰的思想卻說:“我不能支付這個”,兩種思想在你的腦子裏交鋒,你的精神憤怒了,而你的懶惰思想就會為自己的謊言辯護。你的精神大叫道:“來吧,讓我們到健身房鍛煉”,而懶惰思想會說,“可我太累了,我今天確實工作很辛苦。”你的精神會說,“我厭倦了貧窮的生活,讓我們脫離這勞碌的生活而致富”,對此懶惰思想會說:“富人們很貪婪,此外還很討厭;這不安全,我可能會有損失;我要盡可能地努力工作,我有許多工作要做;看看我今晚必須做的事情,我的老板希望我明天早上之前幹完這些。”“我不能支付這個”帶來的悲哀和無助會導致失望、冷漠以至意誌消沉。“我怎樣才能支付這個”則打開了充滿可能性的快樂和夢想之門。因此,富爸爸並不太關心我實際上想要買的是什麼,他隻是想通過促使我們不斷思索“我怎樣才能支付這個”來創造一種更強有力的思想和更有活力的精神。
所以,他很少給我和邁克買任何東西,相反,他會問:“你怎樣才能買得起這個?”
於是包括上大學,都是我們自己掙錢支付的。並不是目標本身,而是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目標的這一過程,才是他真正希望我們去學習的東西。
我感到今天的問題是成千上萬的人對自己的“貪婪”感到罪過,這是他們在少年時代就因襲到的陳舊思想。他們渴望擁有生活所提供的那些更美好的東西,但麵對困難,大部分人卻下意識地調整自己並借口說:“你不能擁有這個”,或者“你可支付不起這個”。
那麼,你怎樣克服懶惰心理呢?答案是多一點點“貪婪”,要勇於去追求並得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記得有家調頻電台的心理節目裏曾經提出“這裏有什麼是為我準備的”這種說法。在節目中,一個人坐下來需要問:“如果我身體健康、性感、長相英俊,我還要做什麼事?”或者“如果我不再工作,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或者“如果我擁有自己需要的所有的錢,那我將做什麼?”用這樣的方式來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沒有一點點“貪婪”,沒有想擁有更好東西的渴望,就不會取得進步。
世界之所以進步是因為我們都渴望過上更好的生活,新發明的產生也是因為我們渴望更好的東西,我們努力去學習也是因為我們想要更好的東西。因此,每當你發現自己在逃避你心裏清楚應該去做的事情時,那麼誰一要自問的是:“這裏有什麼是我應該得到的?”
稍稍“貪婪”一點,這是治愈懶惰的最好辦法。
當然,就像任何事情都要有“度”一樣,過於貪婪就不好了。但我們必須要改掉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味壓抑個人需要的社會意識,因為個人需要正是形成社會需求從而拉動經濟,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源。要記住邁克爾。道格拉斯在電影《華爾街》中所說的:“欲望是好事”。富爸爸以另一種方式說:“負罪感比欲望要糟,因為負罪感從身體裏搶走了靈魂。”而對我來說,埃連娜。羅斯福說的好:“做你心裏認為正確的事——因為你不管怎麼做總會受到批評。如果你做的話,會受到指責;而你不做的話,還是會受到指責。”
原因之四:習慣。我們的生活更多地反映我們的習慣而不是我們所受到的教育。上學時在看過明星阿諾德。施瓦辛格主演的電影《科南》以後,一位朋友說,“我多想擁有像施瓦辛格那樣的身材”,大部分男生都點頭表示同意。
“但我聽說他實際上曾經很瘦弱。”另一位朋友補充說。
“是的,我也聽說過,”另一位說道。“我聽說他幾乎每天都泡在健身房裏。”
“沒錯,我敢打賭他不得不這樣。”
“不是的,”那個崇拜者說,“我肯定他天生如此。算了吧,我們不可能練成他那樣的體格,咱們別再談論施瓦辛格了,來喝點啤酒吧。”
這是習慣控製行為的一個例子。我記得問到富爸爸有關富人的習慣問題,他沒有直接回答我,他像往常一樣希望我從實例中學習。
“你爸爸什麼時候支付賬單?”富爸爸問道。
“每月初。”我說。
“那支付完賬單後他還有節餘的錢嗎?”他問。
“非常少。”我回答。
“這就是他苦苦掙紮的主要原因,”富爸爸說,“他有一些壞習慣。”
“你爸爸總是首先支付給其他人,最後才支付給自己,而且這還得看他有無剩餘。”
“可他也不希望這樣”,我說,“但他不得不按時支付賬單,不是嗎?你是說他不應該支付賬單嗎?”
“當然不是,”富爸爸說,“我堅持應該按時支付賬單,不同的隻是我會安排好,並且首先支付給我自己。”
“但是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我問,“你會怎麼辦呢?”
“同樣的辦法,”富爸爸說,“我仍然首先支付自己,即使我缺錢。因為對我個人來說,我的資產項目比政府重要得多。”
“可是,”我說,“他們不會來找你的麻煩嗎?”
“會的,如果你不支付的話,”富爸爸說,“但是你看,我並沒有說不支付。我隻是說首先支付給我自己,即便是我缺錢。”
“但是,”我又問,“你是怎樣去做的呢?”
“不是怎樣,而是‘為什麼’。”富爸爸說。
“那好,為什麼?”
“動力,孩子,這完全是一個動力問題”富爸爸說,“如果我不支付我自己或者不支付我的貸款人,你認為誰抱怨的聲音會更大些?”
“當然是你的貸款人會比你叫的更響。”一個顯而易見的回答,“如果你不支付給自己的話,我想你什麼也不會說。”
“所以你看,在我把僅有的錢先支付給自己後,要支付稅款和其他貸款人的壓力就會變得非常大,迫使我去尋求其他形式的收入,支付的壓力成為我的動力。我會幹額外的工作,開其他公司,在股票市場上買賣多幾支股票以及去做任何可以使那些人不再向我叫喊的事。壓力迫使我努力工作,迫使我去思考,最重要的是迫使我在錢的問題上更精明、更積極主動。然而如果我像你爸爸一樣最後支付給自己,我就不會感到任何壓力,但我一定會因此而破產。”
“你是說因為你欠了政府機構或其他人的債,所以你對他們的擔心激勵了你?”
“對,”富爸爸說,“你看,政府的征稅者和其他的收賬者一樣需要麵對,大部分人會向這種威勢屈服,於是他們先支付這些賬單卻克服自己的需要。你聽說過瘦弱的人被人欺付的故事吧?”
我點了點頭。
“好的,大部分人讓那些收賬的人把沙子踢到他們臉上,而我決定利用對這種人的恐懼來使我變得更加強壯,這樣做會使其他人變得更加虛弱。我迫使自己考慮如何掙到額外的錢就好比去健身房做負重練習,我思想上的‘金錢肌肉’越發達,我就越強大。現在,我不再害怕這些人了。”
我喜歡富爸爸說的話。“所以,如果我也學會先支付我自己,我就會在財務上更強壯,嗅,應該是在精神上和財務上都更加強壯。”
富爸爸點了點頭。
“而如果我像我爸爸那樣最後支付自己,或根本就不支付,我就會變得更加虛弱,那麼我一生都會圍著老板、經理、稅務官員。收賬員及地主們轉,僅僅因為我沒有良好的財務習慣。”
富爸爸點頭稱是,“就像體質虛弱的人一樣。”
原因之五:傲慢。傲慢是無知的另一麵。
“我的知識給我帶來金錢,我所不知道的東西使我失去金錢。每次當我自高自大時,我真的相信我所不知道的東西並不重要。“富爸爸經常這樣告訴我。
我發現許多人試圖用傲慢來掩飾自己的無知,甚至當我同會計甚至其他投資者討論財務報告時,這種事情也經常發生。
他們試圖用自吹自擂來贏得爭論,而我很清楚,這是因為他們不懂自己在談論什麼。
他們並沒有撒謊,隻是沒有談出真相。
在資金、金融和投資領域,有許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談論什麼。財經行業的大部分人喜歡滔滔不絕地誇誇其談,其實他們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
如果你知道自己在某一問題上欠缺知識,不要試圖掩飾,因為那是在欺騙你自己,你應該做的是去找一位這一領域的專家或者找一本有關這一問題的書,馬上開始教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