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看完奏章,覺得十分不錯,特製發“七州砥柱”軍用錢幣,支應軍需,當作鼓勵。這是嶽飛獨有的殊榮,也表示高宗倚恃正殷。所謂“七州”,是指嶽飛轄區內的舒州(今安徽懷寧)、蘄州(今湖北蘄春)、荊州(今湖北江陵)、鄂州、黃州(今湖北黃岡)、複州(今湖北沔陽)及嶽州(今湖北嶽陽)。至於“砥柱”,顧名思義,高宗把嶽飛視為七州的中流砥柱。
李成自新野潰退到鄧州,會合了金朝將領劉合孛堇所率領的陝西番偽軍,在州郡的西北屯紮了30多個寨,準備抵抗嶽飛的軍隊。
嶽飛在襄陽整頓軍隊,在七月中旬策劃進攻鄧州,先派王貴與張憲,分別率郡由光化路與橫林路會合夾擊。
張憲一路與嶽雲等進軍,離鄧州30多裏,碰到有數萬的偽軍迎戰。由王萬、董先各以奇兵突擊,偽軍潰散,劉合孛堇僥幸逃脫。偽軍將領高仲率領餘黨,倉皇逃回鄧州,關閉城門拒守。
本月十七,嶽飛親自帶兵攻城。嶽雲一馬當先,奮不顧身強行登城,身體傷了數十處,流血染濕了戰衣,然而他毫不退縮;而部隊將士也紛紛冒著矢石,蜂擁而上,一鼓作氣,攻破了鄧州,並生擒了賊將高仲。
嶽飛派人權且署理鄧州州務,然後率領軍隊向東進軍,於七月二十三先後攻取了唐州及信陽軍。至此,被敵人攻破的六州郡,都已經收複,才不過用了70多天。
襄漢地界都已經被平定,嶽飛在八月間上奏章請求免除製置使職務,請朝廷派別的重臣過來治理荊襄。但朝廷下詔不準嶽飛辭去職務,並將襄陽、隨、郢、唐、鄧、信陽六州郡,合並為襄陽府路,改由嶽飛管轄。於是,嶽飛大軍隻好在鄂州屯兵。
一天,在清閑的時候,嶽飛帶著嶽雲登臨武昌勝景黃鶴樓。黃鶴樓占盡地勢之優,視野廣闊,俯瞰江漢,遠近美景,盡收眼底。但嶽飛的思緒卻早已飛到了那被敵人鐵騎蹂躪的中原神州。
此次帶兵收複襄鄧六州郡,勢同破竹,如果能不受牽製,那麼渡河收複失地也不是難事。但朝廷卻僅令他收複失土,不得逾越與偽齊的疆界,這實在不能不讓他感到沮喪和遺憾。嶽飛因作《黃鶴樓詞寄感》,詞牌名為《滿江紅》。
遙望中原,蒼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壽山前珠翠繞,蓬壺殷裏聲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這首登黃鶴樓有感與前首《滿江紅》,雖時間上隻有短短的一年,但在心境上卻有所改變。
到了這一年的八月二十五,高宗為了犒賞嶽飛,開始對他“建節”封爵,特授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製置使、依前神武後軍統製,並特授武昌縣開國子,食邑500戶,實封200戶。
當時嶽飛才32歲,在諸大將如韓世忠、張浚、劉光世中年紀最輕,彼此相差約近20歲,卻升遷最快。
廬州大捷
偽齊劉豫得到消息,稱嶽飛三月不到,收複了襄鄧各州郡,不由大驚,生怕嶽飛乘勝長驅直入,急忙向金朝求救,打算合兵攻宋。
金朝皇帝吳乞買曾與粘罕計議南侵,適逢金兀術回國,聲稱萬萬不可,因為江南低濕,不適合北方軍隊,而且眼下人疲馬乏,糧草不足,恐怕不易成功。所以南侵的商議暫時擱置了。現在劉豫用江南的豐饒富庶、子女、玉帛引誘金朝皇帝,吳乞買南侵之意又起,派窩嗢、撻懶權充左右副元帥,金兀術曾經渡江南下,熟悉地勢的險易,命令他為前軍,並調撥渤海漢兒軍五萬人援助劉豫。劉豫分兩路南侵,騎兵自泗州(今安徽泗縣)至滁州,步兵自楚州至承州,號稱70多萬。
警報傳到臨安,朝廷大為恐慌。群臣都勸高宗暫時移駕別處,躲避敵人的鋒芒;唯獨宰相趙鼎力排眾議,認為年年退避,隻能增長敵人的士氣,沒有任何作用。於是高宗決議禦駕親征,命令張浚軍援淮東、劉光世移軍建康,高宗的車馬也擇日進發,由劉錫、楊存中派禁兵隨從,十月二十七抵達平江府。
高宗打算渡江決戰,趙鼎製止說:“金兵從北長途跋涉到南方,一定會選擇速戰速決,這樣跟他針鋒相對,不是上策。現在陛下親征,目的是激勵士氣,並不是真要與敵人交鋒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