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地裏活兒不是很多,嶽飛的父親回來得早,嶽飛的母親在他休息的時候說:“咱們孩子都十歲了,是不是該送他去念書了?”
父親說:“你不是在教他讀《千字文》嗎?”
母親道:“就隻有一本《千字文》,孩子早就倒背如流了。我看孩子很聰明,再這麼下去,恐怕會毀了他啊!”
父親歎息道:“話是這麼說,可是去念書需要很多的錢,咱們家哪裏有那麼多錢呢?”
母親接著說:“我都問過了,去念書花錢不是很多。我可以幫人家縫補衣服什麼的,每月隻要多接幾件衣物,孩子念書的錢也就有了。”
父親擔心妻子的身體,但還是拗不過她,過了幾天,他就帶著嶽飛到私塾裏去拜見老師陳廣。
這位老師本來是一位秀才,但是無論他怎麼考,都不能榜上有名,他感覺很失望,加上自己年紀有些大了,就在村裏開了個小學館,收幾個學徒,賺一些銀兩,不至於忍饑挨餓。
臨走之前,父親也叮囑嶽飛要好好聽先生的話,不許胡鬧。
嶽飛剛開始聽說要送他去念書,心中十分高興,但是時間一長,他又感到很失落,因為這裏麵的學生在他看來都很平庸,老師教的東西,嶽飛一遍就能熟記,而其他人往往念個三五遍還不能記住,他還得等其他人都能熟記了才能開始學習新的東西,可總是這麼等,嶽飛就不耐煩了。
嶽飛心想,總是這麼搖頭晃腦地念這些書,做個書呆子,有什麼用處呢?那不反倒辜負母親的期望嗎?而且母親由於長期勞作,都累病了還不能去治,這怎麼能行呢?
想到這些,嶽飛便毅然去告訴母親,他不要再上學了。
母親聽到後十分驚訝,她問道:“為什麼?難道是老師打你了?”
嶽飛搖搖頭道:“沒有。”
母親又問:“那是有同學欺負你了嗎?”
嶽飛說:“我這麼大力氣,沒人敢欺負我。”
母親追問:“那是為什麼?”
嶽飛說:“老師教的那些我早就會了。”
母親趕忙斥責:“不要胡說,老師是個秀才,你才認幾個字,就說這種話!”
嶽飛忙說:“母親說得對。可是先生隻讓我們照著書念,書上的字我全認得,念來念去,又有什麼用呢?我不去念書,母親您就不用這麼操勞了。”
母親語重心長地說:“隻要你肯上進,再苦些娘也樂意。”
可是如何勸阻,嶽飛還是不樂意繼續這令人苦悶的私塾生活了。算起來,嶽飛讀書不到半年,而這也是他這一生所受的唯一一次正式教育。
嶽飛見到頭發斑白的老父親每天早出晚歸,幹著繁重的農活,心裏覺得很不好受,於是他決定為父親分擔勞苦。
老父親聽了嶽飛的話後笑著說:“你說你下地,這又不會,那又不會,你能做些什麼?”
嶽飛想了想說:“我可以鋤草啊!”
父親心裏不由一陣歎息,他想,這孩子如果能夠早十年出世,現在已經20歲了,或許能幫助家裏幹活了。
從此,嶽飛天天跟著老父親到田裏去幹活。
拜師學藝
時間過得飛快,幾年之間,嶽飛已經長得很高大結實了。在閑暇時候他總會想:一個人老死在這田地之中算什麼呢?如果能夠馳騁疆場,殺敵報國,那是多麼威風的事情啊!嶽飛一閑下來就常常去村子附近的武館去學武。可是武館的那些武師們沒有什麼真本領,隻有一身蠻力,這對嶽飛來說沒什麼真正的幫助。但是嶽飛很喜歡武藝,隻要一有機會,他還是喜歡與那些人切磋切磋。
嶽飛有一個遠房堂弟叫嶽亨。有一天嶽亨對嶽飛說,遠方有位武師叫周侗,他在村裏開了一家武館,聽說周侗武藝高強。
眼見有這麼好的機會,嶽飛當然不能放過了,他便和嶽亨一起找這個叫周侗的武師。
周侗看到嶽飛,覺得這位少年很有資質。後來他聽說這兩人要拜師學藝,心裏也很欣喜,就想先試試他們到底怎麼樣。
再看那位周師傅,鶴發童顏,目光炯炯,麵色紅潤,聲如洪鍾,嶽飛覺得這是位高人,不由得有了敬仰之心。
周侗問了一些簡單的問題,這都難不倒兩人。後來他又叫他們從兵器架上各取一張弓,想試試他們的膂力。嶽亨隻能拉得開八十斤的。嶽飛一連拉了好幾張弓,都覺得毫不費力。
周侗覺得果然沒看錯人,這嶽飛是個人才,他又笑著說:“嶽飛,你試試我的神臂寶雕弓。”說完,從屋裏拿出一張黑漆漆的弓。嶽飛一見這張弓,就看出這是一張難得的好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