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不忘功臣的一代聖帝(4)(1 / 3)

事情卻出乎太宗的意料之外,淵蓋蘇文不但不停止用兵,還傲慢地說:“這是我們朝鮮本島的事務,不需要天朝來幹涉,而且我們並不是無故出兵。當初隋煬帝進攻高麗時,新羅曾趁機奪走我國五百裏的土地,現在我就是要來討回公道,如果他們不把土地還給我,就休想要我停兵。”

“這麼多年前的舊事,還提它做什麼?”唐朝使者也不甘示弱地說,“真要這麼斤斤計較,你們遼東城當初也是我國的領土,是不是也該還給我們,大唐的天子豁達大度,不發兵和你計較這些,你怎麼可以違抗詔書呢?”

淵蓋蘇文心裏卻認為“山高皇帝遠”,太宗既然派人下詔書,就是不打算出兵的表示,不出兵那還怕什麼呢?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在雙方談判破裂後,又攻下新羅好幾座城池。

這一下太宗真的動怒了。“他未免太大膽了,先是弑君自立新主,而後出兵破壞和平,現在又藐視大唐的詔書,太可惡了!我原先認為這是朝鮮半島的內政問題,不預備幹涉,卻沒想到成了姑息養奸,這一回我絕對不饒恕這狂妄的家夥了。”說完就命令部將們開始點召軍隊。

“陛下,請您三思而行,我們和高麗的邦交一向不錯,難道就要為第三者而使這友誼破裂嗎?”褚遂良連忙進諫說。

“他違抗我的詔書,這問題就不再是不切身的事了,這種行為嚴重地損害大唐的尊嚴!”太宗火冒三丈,越說聲音越大。正在怒吼的時候,新羅的另一位使者又上前報告高麗的攻勢。這無異又在這一把火上加了一桶油。褚遂良又勸道,與高麗大動幹戈的話,對我們的百姓也是沒有好處的,請太宗三思而行。

“自前朝迄今,我們一直沒對朝鮮用兵,所以他們才敢如此小看我們。既然要出兵,就要速戰速決,不要拖延誤了先機。” 任兵部主管的李績也讚成出兵。

“他未免太小看我的朝臣了,”太宗得意又自負地說,“我的臣子不論文武,個個都是第一流的。其實,遂良的意見也是很寶貴的,隻不過是目前不適用罷了,大軍立刻出發吧。”

營州都督張儉,率領幽、營兩州的駐軍和契丹等部落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向遼東進軍。無奈天不從人願,遼河河水突然暴漲,所有的軍隊都被洪水困住無法前進。等河水退了以後,糧草也快用完了,大隊軍馬隻好班師回朝重新再編整。

尉遲敬德聽了這消息,急忙地跑到太宗麵前請求他打消出兵的念頭。他覺得不該輕易發動戰爭,這對誰都沒好處。這場洪水也許就是老天爺的旨意。太宗卻很不以為然,反而準備禦駕親征。尉遲敬德極力阻止,無奈太宗根本不聽他的勸告。

“淵蓋蘇文弑君,侵淩鄰邦,不理會我下的詔書,能任由他胡作非為嗎?要是不讓他見識到我朝的威嚴,怕是要打到這了。再說初征不順利,民間一定會有許多流言,要破除這些流言,我就得親自出征。”從不服輸的太宗態度強硬地說。太宗的這種性格不但使他遇到挫折決不懊喪退縮,而且挫折阻力越大,他征服的雄心也越濃厚。雖然有許多大臣不讚成他東征,可是沒有人能夠有說服他的能力與勇氣,禦駕親征便成了事實。

貞觀十八年(644年)年底,太宗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及五百艘兵船、數萬匹戰馬,浩浩蕩蕩地朝遼東開去。第二年二月,大軍開始從定州(今河北定縣)分水陸兩路向朝鮮半島進攻。在開拔的前一刻,太宗穿著戎裝,威風凜凜地站在城門口對著大軍進行戰前鼓勵。

“各位將士,今天這一戰關係著我們大唐的聲威,所以我們一定要賣力地打。現在我們分水陸兩軍進攻,水路由張亮帶領五百艘船和四萬雄兵,從山東出海直攻平壤。陸路由李績率領,帶步、騎兵共六萬人,直殺入遼東城,我會和你們一起並肩作戰的,希望我們馬到成功,不用數日水陸兩軍就能在朝鮮半島上會合。預備,出發。”一聲令下,訓練有素的軍隊就踏上了征途。

太宗站在城門口目送著軍隊的離去,等到最後一營預備開拔時,他轉身對太子李治說:“我這一件衣服要等到凱旋榮歸時才脫下來。”一邊說一邊指著自己身上的褐色戰袍。

“陛下,您身邊隻帶十名衛士會不會太危險了?”長孫無忌擔憂地問。

“別的戰士還沒有衛士呢,你怎麼不替他們擔心?你放心吧,我可是身經百戰啊。”太宗親切地拍拍無忌的肩膀戲謔地說。說完就和太子與送行的朝臣告別,策馬直奔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