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郭沫若,一個是中國現代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的偉人,一個是中國現代文化舞台上光輝燦爛的巨星。他們共同經曆了摧毀舊中國、創造新中國的偉大革命,他們同是中國社會走向進步的橋梁,他們都是中國人民的驕子。
毛澤東與郭沫若交往的紐帶,是他們對人民的深愛和對民族的赤誠,是他們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追求,是他們筆下的詩和他們胸中湧動著的浪漫激情。
中國革命的戰爭年代,從來都有兩條戰線上的鬥爭。一條是軍事戰線上的鬥爭,一條是文化戰線上的鬥爭。蔣介石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毛澤東更多地使用槍杆子戰鬥。郭沫若更多地使用筆杆子戰鬥。他們在不同的戰線上互相鼓舞、互相支持,用槍杆子和筆杆子譜寫了一首動人心弦的革命史詩,創作了一曲並肩戰鬥的友誼頌歌。
新中國建立後,他們致力於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他們在詩詞領域內的交往達到了高潮。盡管政治運動的風波在他們的交往中激起過種種震蕩,但是,他們的友誼經受了曆史的考驗,並且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毛澤東與郭沫若的交往,從一個側麵反映著中國革命的政治家與革命的文學家相結合的曆史。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政治革命對於進步知識分子的巨大影響;也可以看到,中國的進步知識分子對於革命的巨大支持。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的重慶,毛澤東和郭沫若的握手,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中國共產黨人與民主人士的統一戰線。他們的結合,贏得了中國的知識界、文化界,贏得了廣大的群眾,孤立了蔣介石。建國後,郭沫若與毛澤東的關係,又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新中國的知識分子忠於共產黨、緊跟偉大領袖的無限熱忱。
若幹有關毛澤東的生平著作,往往對毛澤東作為詩人、文學家的一麵做了淡處理,而突出他在政治和軍事指揮領域內的卓著表現;若幹有關郭沫若的生平著作,則較多地把他作為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來看待,而對他的政治觀點和革命經曆缺少深入細致的探討。毛澤東與郭沫若交往的研究與描述,或許能彌補這方麵的不足。在他們兩人的交往中,毛澤東作為文學家和詩人的一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郭沫若作為革命文化人的政治活動也得到了較全麵的反映。這樣,我們就可以從一個比較新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和評價毛澤東與郭沫若,並進而深切地感受中國革命與中國新文化相結合的曆史過程。
《毛澤東與郭沫若》,以曆史為經,人物交往為緯,采取“分鏡頭”寫真的手法,全麵表現毛澤東與郭沫若這兩個現代中國曆史上重要人物的交往活動和友情發展。全書融情景描述、思想對比、人物評論為一體,力求向廣大讀者提供一部真實、生動、有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