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永恒的肖邦(3 / 3)

周四晚的首場音樂會上,他突出的演奏使座上觀眾凝神聆聽。李使他的鋼琴散發出閃亮明麗的聲音。他毫不費勁地完成連串的快速句,如微波蕩漾般地輕而易舉。他處理格裏格音樂的分句也是多姿多彩的,一次又一次地把那些耳熟能詳的旋律如同從未聞過似的讓人耳目一新。

李懂得如何塑造雅致的音樂線條,懂得如何塑造他的音色,懂得如何將節奏伸展出來,懂得何時強調某個音來劃分樂句。

當他來到第一樂章的長串華彩部分時,格裏格的音樂在他的指下如狂想曲般爆發,但最精彩的還在後頭:無限的力量及無比的細膩,李在抒情的慢板樂章中編織出不斷流淌的、純淨的、清澈透明的音色,然後以充滿輝煌技藝的表演結束末樂章。

觀眾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鋼琴家數度返回舞台謝幕,喝彩聲更熾烈。因為領著樂團如此細密周詳,如此美麗地伴隨烘托了鋼琴家,指揮薩瓦利什也獲得了掌聲。

4月,李雲迪分別在美國的波特蘭、西雅圖、巴爾的摩、辛辛那提、哥倫布、堪薩斯等11個城市舉辦了巡回演出。可以看到,他在美國的演出範圍正在擴張,逐步滲入到美國演藝舞台的主流,並且這些演出都是受邀請舉行,這與他一年前來美國舉辦獨奏會需要當地華人文化社團安排和聯係的情況大不相同。

其中,巴爾的摩的獨奏會是李雲迪首次在這城市亮相,即便如此,音樂會的票也被一搶而空。音樂會後,《巴爾的摩太陽報》樂評這樣寫道:

已不記得上次是什麼時候,我們的音樂廳擠滿這麼多的人,甚至在舞台周邊也安排了臨時座位,這種吸引力來自於中國一個年輕的鋼琴家李雲迪,他首次在這裏舉辦獨奏會就出現了這場麵,有些不可思議。

他選擇了莫紮特的K330作為首演的開場曲目,他是用一種古怪的像消了毒般的音色來演繹這首曲子。彈奏肖邦時,李迅速展露了不同的另一麵,第二諧謔曲的律動和色彩充滿了有趣的觸鍵,使音樂富於生命力。《大波蘭舞曲》也是大師般的和心思細密的,李的巔峰之作是《b小調鋼琴奏鳴曲》,這讓他又一次展示了令人著迷暈眩的技巧,他的演奏在忠於原作的同時,結合了無盡的想象力及相當的表現力。雖然,在開頭和結尾的部分還可增加多一點氣氛和更多點詩意,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這支曲子的演繹,絕對讓人眼前一亮。

4月2日,李雲迪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了首次協奏曲音樂會,這也是他第二次光顧卡內基。與他合作的是美國青年交響樂團,李雲迪應邀參加該團成立40周年的慶典活動。

由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的父親梅裏·梅塔創建的美國青年交響樂團,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青年樂團之一。樂團由來自全美、具有音樂天賦的青少年組成,成員年齡在16歲至25歲之間。樂團的宗旨是為培養有前途的音樂家提供嚴格的訓練,同時,也為他們提供與世界著名獨奏家同台演奏的實踐機會,以激發他們的音樂潛質。

此次與李雲迪的合作,也是卡內基音樂廳第三次正式邀請該樂團在史坦大廳演出。事實上在3月底,李雲迪已經在洛杉磯音樂中心與樂團合作過。

演出當天上午,李雲迪在音樂廳與樂團排練,剛演奏到肖邦鋼協的第三樂章時,舞台下一些在場觀摩的人突然騷動起來,原來赫赫有名的詹姆斯·列文駕臨了,他是特意趕來觀看李雲迪的排練,他的出現令所有人都難掩驚訝。

列文不動聲色地在舞台前排的一個位置落座,靜靜地聆聽演奏。樂團的成員們個個興奮異常,要知道這位大師是他們當中許多人崇拜甚至膜拜的偶像,他的出現仿佛為樂團打了一針強心劑,所有人都拿出十足的勁頭小心地演奏起來,有些人甚至不停地偷望列文座位的方向,生怕一轉眼大師就不見了。

排練休息時,列文將一名樂手(鋼琴家阿什肯納齊的侄子)叫到跟前,大意是說樂團整體的音量過大,忽略了鋼琴獨奏部分的旋律,還有其他部分樂器的發聲問題。該樂手不敢怠慢,聽完後立刻跑向指揮,將大師的建議傳達給他。

排練結束後,列文走到鋼琴前悄聲對李雲迪說:“放心,下次我們會做得更好!”他聽說的正是指四個月後兩人在瑞士的合作演出。

演出當晚,卡內基迎來現場2000多名觀眾,在這裏的每一場音樂會都令人期待,人們相信今晚的期待會得到滿足。

音樂會的曲目包括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樂,以及由美國青少年交響樂團駐團作曲家萊拉·奧爾巴克創作的《海神的夢想與耳語》。

李雲迪的“肖邦”有屬於自己的聲音,盡管這首樂曲彈奏了無數次,但每次都能在他的指尖下舞出新的浪漫。他對音樂邏輯有著天生的感應,從來沒有故意做作的自由速度,也沒有任何誇張的成分,他總能找到藝術與誇張之間的平衡,聽他的音樂使人仿佛又回到了19世紀遙遠的意境。

演奏結束,全場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和歡呼聲,鋼琴家頷首謝幕,臉上是滿足的笑容。接下來安可的《向陽花》則使在場所有華人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異國聞鄉音,可有比這更動人的旋律麼?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知名的作曲家譚盾也前往觀看了演出。音樂會結束後,他立刻到後台尋找鋼琴家,在休息室,譚盾一見到李雲迪就激動地說:“太美了,簡直太美了!”音樂家都是感性的,不需要任何多餘的客套和過渡,音樂上的交流永遠是赤誠而純真的。

《紐約時報》樂評人特瑞格(Treger)同時也是指揮,對這次演出作了如下評論:

樂隊若稱不上非常出色的話,也起了很好的襯托作用。但真正的焦點在李行雲流水的獨奏上,他是一位富有詩意而有敏銳觸鍵的鋼琴家(而且必要時也有強大的力度),有著清晰的質感和無瑕疵的分句。這些特點在他為DG灌錄的幾張CD中也可察覺,用在肖邦上是很合適的。

4月5日,李雲迪在華盛頓史特拉摩爾音樂廳(Strathmore Concert Hall)舉行的獨奏會備受矚目。首先,該音樂廳於2月剛剛建成,成為華盛頓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為完善的專業音樂廳;其次,李雲迪成為在此音樂廳舉辦獨奏會的第一位中國鋼琴家,他的吸引力是致命的,在這個嶄新的音樂廳裏,他為觀眾帶來了嶄新的音樂。

《紐約時報》資深樂評人亞倫·柯金(Allan Kozinn)寫道:

進步中的藝術家

隨著越來越多的鋼琴比賽,許多年輕鋼琴演奏家容易被公眾忘記了。但這位傳媒的寵兒——李雲迪,第一位贏取有名望的肖邦大賽冠軍的中國人,在Strathmore的星期六晚上演出已經證明他是高人一等的。

李的曲目選擇已警示或威脅了其他一貫的演奏方式,因其用了兩首浪漫派的歌曲作為主力:舒曼充滿活力的《狂歡節》和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演奏充滿了高技巧的展示,舒曼演繹得如電光一般,在認為應含蓄演繹的樂段(後來成為後段的主題)彈得有些快,但畢竟是刺激的。像“弗洛倫斯坦”多於像“約瑟比烏斯”(現今來說)。他的舒曼並不打算是詩意的,反而優美地為理論上是插段的樂段添上有特色的對比(喧囂的憧憬和肖邦的夢幻)。在演繹首段的《狂歡節》前奏曲和尾段的《大衛同盟進攻庸夫俗子的進行曲》時,李可能為了一致化舒曼的繽紛色彩,而用高度的戲劇效果和速度,如果真的如此,他已經十分成功。雖然,李已經具備了演繹同是作曲家及評論家的舒曼作品的詩意技巧,但相信將來他可將這些技巧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這首李斯特的奏鳴曲備受爭議地被認為是他最高價值的鋼琴作品,是一首充滿主導動機的作品。李也演繹得很恰當,用上緊湊的戲劇性敘述並包括一個賦格(但並不可算是一首好的浪漫派賦格)及充滿譏諷並漸逝的總結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首尼伯龍根指環的縮影,連瓦格納也為此著迷過,而大多數的韻味也能透過李扣人心弦的演繹表達出來,整體表現並不乏味,隻是有時候會有片刻令人把注意力由音樂本身轉至音樂家身上的炫技段。如演繹舒曼一樣,李仍可有成熟至完美的空間。

在某種程度上,李的首部曲目——莫紮特的C大調奏鳴曲,已令人可想象他將來會成為哪一類型的藝術家。半成熟的莫紮特寫出這奏鳴曲的確是如評論所描述的輕鬆愉快,但它不是輕音樂。李賦予這曲子十分優美的流暢性及清晰性,永不會太在意或做作,第二樂章的中段插段部分,有著十分優美的歌唱性,而第三樂章在李的手中完全能把歌劇性的莫紮特發揮出來。

《華盛頓郵報》音樂專欄作家斯蒂芬·布魯克斯(Stephen Brookes)評論:

無論如何,李雲迪在星期六的夜晚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肯定,顯示他正備受認同的音樂智能、口味和令人咋舌的高度藝術鑒別力。誠然,演奏會以莫紮特的C大調鋼琴奏鳴曲開始,他的右手聰明地彈出清脆的音色,給了它俏麗的演繹,甚至是感性的而不是尖銳的。但李演繹的舒曼的《狂歡節》更加讓人印象深刻,給浪漫派的演繹帶來新角度,他對舒曼的體會就如第一次接觸它一樣,給了李一次機會顯示他著名的清澈指法、精確的音量控製和令人陶醉的音色。

但是隻有最後的一首曲目——李斯特如惡魔般激烈的b小調奏鳴曲,才是李為什麼已經是世界一級鋼琴演奏家的真正證明。他給了這巨獸一個卓越的演繹,嚴謹的連貫性並強而有力,也帶出無窮的憤怒和縹緲的安靜——以任何標準來說也是出類拔萃的。

4月28日,李雲迪登上了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的舞台。

位於曼哈頓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Every Fisher Hall)是紐約著名的藝術場所,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之一,被稱為林肯中心。這個龐大的建築群實際上是由紐約州劇院、大都會歌劇院、愛佛麗·費雪音樂廳、林肯中心劇院、朱莉亞音樂學院等藝術機構組成。它由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捐資興建,1959年5月在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主持下破土動工。

林肯中心各大劇場主要上演高雅的嚴肅音樂,在歌劇和芭蕾舞劇的質量和上演率方麵,美國沒有一個城市能與紐約相提並論。這裏一年四季演出不斷,有一種說法證明了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在全美音樂愛好者心目中的地位:一個古典音樂會的表演藝術家盡管可以在洛杉磯或者克利夫蘭受到歡迎,但是如果在林肯中心得不到稱讚的話,就算不上完全的成功,因為紐約擁有一大批具有高度欣賞水平的觀眾。

李雲迪的獨奏音樂會在林肯中心的愛佛麗·費雪音樂廳舉行,這裏是紐約愛樂樂團、林肯中心爵士樂團的所在地。早在半個月前,音樂會票已告罄。演出當天的下午,音樂廳外有許多人舉著“Just one ticket(隻求一張票)”的牌子求票。顯然,李雲迪在美國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追捧。

當晚前來觀看演出的還有詹姆斯·列文。

7點30分,正在後台練琴的李雲迪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

“感覺怎麼樣?”電話裏傳來列文的聲音。

“非常緊張!”

“親愛的朋友,聽我說,現在,深深吸一口氣,再重重地吐出來,你就會覺得好多了。相信我,你會做好的!”

列文的電話讓李雲迪吃了一顆定心丸,還有什麼比在關鍵時刻的問候更令人鼓舞的?

演出8點開始,演奏的曲目包括肖邦《大波蘭舞曲》、舒曼的《狂歡節》和莫紮特的《C大調鋼琴奏鳴曲》,而原定的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則臨時換成了肖邦的《降b小調諧謔曲》。

肖邦的兩首作品彈得非常完美,讓人沉浸其中。李雲迪右手的控製極其精準,尤其是在不斷重複旋律的時候,遊刃有餘,極見功底。

一位從波士頓專程趕來的華人音樂家說:“李雲迪的演奏技藝更趨成熟,且已超越單純技術層麵的展示,在某些方麵已體現出鋼琴演奏大師級水準。”

演出結束後,許多聽眾在音樂廳的前廳排起長隊等候鋼琴家的簽名,許多人紛紛與他合影留念,而他始終麵帶微笑,對樂迷的稱讚也禮貌地致謝。有人得到簽名後說李雲迪很有親和力,而且風度翩然,難怪是“萬人迷”。

《紐約時報》第二天刊載安妮·米吉特(Anne Midgette)撰寫的樂評:

青春與熱情肖邦與酒神

在鋼琴天才的星座裏,李雲迪猶如端莊古典的阿波羅神。

但是,周四晚愛佛麗·費雪廳的獨奏會顯示出李雲迪也有一點比較健康的酒神特點。舒曼的《狂歡節》開始得狂野,像較正麵的酒神巴可斯。同時,伴隨著李技藝的不是暴怒的,而是青春的活力,是一些激動和幾個不太安分的音符。

李看起來和聽起來都很年輕,略為卷曲蓬鬆的頭發配上演出服,看上去很帥。他在鋼琴前坐下,簡單地向在座以說中文為多數的熱情觀眾答謝。接著,從容地彈出他神奇的才藝及尚在發展的成熟。

你不能從他的手指、從他的音樂領悟所產生的從容氣質,從他的彈性速度到發掘內聲部以至到幾近不協調中找碴,但你可以怪罪他駕馭的那架僵硬而聒噪的斯坦威琴,盡管它在他清晰明淨的莫紮特十號奏鳴曲裏添上了那麼一點古鋼琴的味道。發現李的彈奏時而有點爆發和空洞,使人感到奇怪,特別是在《狂歡節》裏是細膩與過於浪漫的混合,似乎是一首尚在打磨的曲子。肖邦一直是李事業的中心,為他贏得2000年的肖邦賽,肖邦也是他與DG最新碟的焦點,而且肖邦也占據了半場的曲目。《第二諧謔曲》與行板《大波蘭舞曲》是充滿信心的,有能力,也是大師般的。當他輕鬆地彈奏安可曲《向陽花》,並如釋重負地鞠下最後一個躬時,人們難免會表示欣賞地想: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