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樹的影子,
在月光的地上微晃;
棗樹上還有幾個幹葉,
時時做出一種沒氣力的聲響。
西山的秋色幾回招我,
不幸我被我的病拖住了。
現在他們說我快要好了,
那幽豔的秋天早已過去了。
——1920年11月24夜,胡適於北平寫就
“西山的秋色幾回招我,不幸我被我的病拖住了。”
正如這句詩裏所寫得那樣,1920年下半年間的胡適正在經曆一場重病的折磨,8月份的時候腳腫得連路都走不了,不過幸運的是這場病在接近年關之際卻也慢慢地恢複了起來……
這一年,胡適剛滿30歲,他已經成為北京大學文學院的一名教授,並且成為了中國文壇上的領袖級人物。但是,胡適這一年過得並不是很如意,除了疾病之外,他在這年年底還宣布與《新青年》雜誌脫離了關係。
因為《新青年》而“暴得大名”的胡適怎麼會與其脫離關係呢?
這消息一經傳出,就不啻在當時的中國文壇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很多人都在猜想,胡適到底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究竟他和《新青年》之間發生了怎樣的矛盾?
這一切,都要從胡適的家鄉說起,因為導致他和《新青年》脫離關係的那個人跟他是同鄉。
……
1891年12月27日,胡適在安徽省績溪一個叫做上莊的地方出生了。績溪坐落在秀美雄壯的黃山腳下,隸屬於著名的“徽州府”,這裏的大多數人都因為地貧人多而選擇相結成伴離開故土外出做生意,因此一直以善於做生意而聞名全國,所以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而“安徽幫”也因為鄉黨觀念濃重而被人稱讚。
但是,在這片出了無數富商的土地上也走出了像朱熹、江永、戴震、俞正燮等著名學者。而胡適,就是踏著這些前輩的足跡走出來的又一位名震天下的安徽藉大學者。
1904年,出生於官宦家庭的胡適在接受了長達九年的私塾教育之後,離開了績溪前往上海求學——這一年,胡適隻有14歲,他先是在上海梅溪學堂求學,後來進入上海澄衷學堂求學。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胡適在接觸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時,也深受梁啟超、嚴複等改良派的影響,開始在《競業旬報》上發表白話文章,成為了一名既擁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又有一定西方文化思想的“新青年”。
1910年,不滿20歲的胡適以“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的身份赴美國留學,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15年,胡適又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世界著名哲學家杜威,從此成為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的忠實信徒,一生服膺。
當胡適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園內孜孜求學之際,那位影響了他一生的同鄉卻在國內創辦了一份在中國曆史上非常有影響力的著名雜誌——《新青年》。胡適的這位同鄉就是當時的北大著名教授陳獨秀,一位希望改變當時中國的政治腐敗、經濟潰退、國力不振等不利狀況的愛國學者。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一麵世就受到了廣大青年們的追捧,其提出的“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的宗旨,也打動了遠在大洋彼岸的胡適——1916年8月21日,一直對祖國未來發展懷有滿腔熱忱的胡適在讀完第一期《新青年》雜誌之後,馬上致信陳獨秀,提出了發動一場文學革命的要求,他在信中用無比熱情的筆調寫道:“今日欲為祖國造新文學,宜從輸入歐西名著入手,使國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觀摩,然後乃有自己創造之新文學。”
接到胡適來信的陳獨秀也十分興奮,馬上給胡適寫了回信,鼓勵他將自己的見解與想法整理出來寫成文章。在得到陳獨秀的熱切回應後,胡適馬上寫了那篇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1月,陳獨秀將《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發表在了《新青年》第2卷第5號上,胡適在這篇文章中係統闡述了文學改良的八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