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對文武官員及其先代妻室贈予爵位名號時,皇帝詔命有誥命與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誥命,稱誥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稱敕封。誥命與敕命形如畫卷,軸端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品與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參見“封贈”。明《東江疏揭塘報節抄》:“除一而移會登萊巡撫(袁可立)外,既經委臣查勘前來,合行覆請,伏乞皇上亟賜冊號封典敕於該部,速遣使臣航海前來,不致風高浪阻,誤敕封大典,並誤疆場大事也。”
它的頒賞一般多物中在慶典時進行,頒賞時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一品至五品官員以“誥命”授予,也誥封。五品以下官員以“敕命”授予,也稱敕封。如清朝規定,一品官的曾祖父以下均有封典或物。,三品以上其祖父母以下,七品以上其父母以下,九品以僅賜予官員本人。
明朝的誥封或敕封般均為一色織錦,自右向左豎行書寫,上鈐“廣運之寶”“製誥之寶”或“敕命之寶”禦璽。部目分織錦的右側首部織有“奉天誥命"四字,左側尾部一般有織造時間。後朝使用前朝織造的織錦書寫誥(敕)封進行封典情況常見。
清朝的誥封或敕封一般為紅、青錦,物官、赭石、淺黃、明黃五色織錦,單色織較為少見。其大部分織錦的右側首部也同明朝的相同,織有“奉天誥命”四字,左側首部織有滿文“奉天誥命”四字,沒有織造時間。織錦均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其左自左向右書寫滿文,右部自右向左書寫漢文,稱之為“滿漢合璧”。中部鈐滿漢文“製誥之寶”或“敕命之寶”禦璽。
紅樓夢第三回中道:“敕造寧國府”
這些記載都和敕咒有關,都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東西了,感覺上有點深奧,但不影響我們的理解,我在師傅口中學習到後,很快兩個就回到安全屋這裏,等我們把珍珠粉末交給泳裝女人之前,師傅忽然想到了什麼,整個人看著那珍珠項鏈上麵的那顆白色寶石,過了一會兒就說道:“慢著,那東西不是改命法器當中的白玉寶石嗎?”
據說,優質白玉,其顏色呈脂白色,可稍泛淡青色、乳黃色,質地細膩滋潤,油脂性好,可有少量石花等雜質。最上等的白玉產自新疆的和田。和田玉的硬度為6到6.5度,它的質地致密,化學性質極其穩定,韌性和耐磨性是玉石中最強的。和田白玉中質地細膩,溫潤如羊脂的,被稱為羊脂玉。羊脂玉屬於白玉中的優質品種。一件精美的玉器,除了滋潤細膩的玉石所帶給人的溫潤美感之外,人工的雕琢美、造型美以及好的主題內容,對一件玉器的價值都有很大的影響。
白玉礦物名稱——軟玉,又稱“中國玉”,主要產於新疆和田。和田地區白玉的質量產量曆來較典型,所以又稱為“和田玉”。嚴格說來和田玉是軟玉的一大礦種,不代表所有白玉,白玉稱為軟玉是相對硬玉——翡翠而言,白玉是軟玉中的主要品種,礦物主要成分是陽起石、透閃石,這樣的礦物組成呈纖維交織結構,質地細膩緊密且韌性很好,具玻璃至油脂光澤。
白玉通常有籽料和山料之分,籽料是原生礦經風化或地殼運動萬億年的搬遷推移後至河床,又曆經萬千年的磨礪、碰撞、洗刷,鑄成為外形圓潤光滑,呈卵石狀的寶玉,河水中的無機物有機物及各種礦物元素參與磨礪衝擊,久而久之在白玉表皮的細微空隙留下了印痕,這就是籽料的“麵孔”——桂花皮、鐵鏽斑。
山料是原生礦或埋藏在岩體中的白玉,一般呈不規則塊狀,棱角分明,質地不及籽料致密細膩,裂隙較籽料略多。白玉的特征在於它的“白度”,而白必須與它本身的質地相符合,才會顯示天然與雕鑿的美質。“白度”傳統分法依次有:羊脂白、梨花白、雪花白、魚骨白、象牙白、雞骨白、糙米白、灰白、青灰白等,其中籽料的羊脂白(質地如同綿羊的凝脂)材質完整並帶有皮殼為精品,且單原石重量越大價值越高。毫無疑問,白玉是玉石中的翹楚。
白玉特有的顯微結構宏觀表現為特殊的內部紋理,具有鑒別意義。用強光電筒從側麵照射,便能發現內部紋理的存在。要是這真的是白玉寶石,那麼還真是改命法器當中的其中一個,本來還以為很難才能找到它的,沒想到竟然會在這裏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