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編品讀胡亥(1)(1 / 3)

《史記》說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寵幸宦者趙高,始皇死後,趙高替胡亥運動李斯,假造詔書,殺掉扶蘇、蒙恬而立胡亥,這話是不足信的。《史記·李斯列傳》所載的全是當時的傳說,並非事實,秦漢間的史實,如此者甚多。

——呂思勉《中國通史》

無論是扶蘇還是胡亥,都不能拯救秦王朝的即將滅亡的命運。這種誰都無法拯救秦王朝的無差別現象,就是因為秦王朝推行的政策,造成了當時最高統治者與臣民之間處於一種相背離的博弈狀態,統治者想要控製人民,人民想要擺脫控製,二者之間沒有達成共識的可能性,這個博弈對局就隻能以一方的失敗而告終了。

——韓唐《博弈生存:中國曆史現象的博弈論解讀》

政治性冤獄是恐怖政治中最極致的一種手段,把恐怖推向人生盡頭,中國傳統權力運作中,冤獄比屠殺更能發揮鎮壓功能。但有計劃地大規模推動,卻由嬴胡亥首開其端。我們不相信嬴胡亥全無人性,隻是無限權力使他的人性喪失。

——柏楊

在陝西省西安市的曲江池南岸,大雁塔東南,有一座古墓,呈半圓形,封土卑低,與它東南麵的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杜陵和宣帝許後的少陵那種高聳的封土相比,倍顯荒涼。這座墓一直都沒有正式的墓碑,一直到清朝乾隆四十一年陝西巡撫華沅才命人立了一塊碑,碑的正麵用隸書書寫了“秦二世皇帝陵”幾個大字,碑後是陰刻《夜役說》,為生員周新命於嘉慶十年所書。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任末代皇帝胡亥的墓。兩千多年前的曆史盡被這荒草萋萋的古墓默默述說著。他的墓有如他的生平,充滿了屈辱和悲涼。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說胡亥統治下的秦朝“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這樣的皇帝,自然是個暴君,而且他還親信“奸偽”趙高,殘害朝中重臣和自己的兄弟姐妹,這樣的皇帝,自然是個昏君。奇怪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卻最寵愛自己這個小兒子胡亥。有人認為秦始皇為人殘暴,胡亥深得其精髓,兩父子自然是臭味相投,但是秦始皇為何又不將自己的皇位傳給胡亥呢?

1.落日帝國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大秦的亡國是有先兆的。秦始皇嬴政在位時曾派人去尋找讓自己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哪知道靈丹妙藥沒有找到,卻找到了一部天書,上書五個大字“亡秦者胡也”,嬴政大驚失色,他以為這“胡”指的是北方的胡人,於是派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人,取得了河南地。但是知道秦亡於二世胡亥之手的人都明白這“胡”是指胡亥。不過,光憑胡亥這個小屁孩就能顛倒大秦嗎?

胡亥的父親秦始皇嬴政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製帝國,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但是很可惜的是秦朝從公元前221年持續到公元前207年,始於始皇帝嬴政,終於秦二世胡亥,共2帝,也不過才短短15年。秦始皇在位時曾派人去尋找讓自己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誰知道靈丹妙藥沒找到,卻有人找到了一部天書,上書“亡秦者胡也”五個大字。一道天書,吹響了秦亡的號角,也勘破了亡秦的秘密,不過,“亡秦者胡也”的這個“胡”究竟指的是誰呢?真的是秦二世胡亥嗎?當時秦始皇以為這“胡”指的是北方的胡人,於是派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人,取得了河南地,但是可惜秦始皇會錯了意,這裏的“胡”不是指北方的胡人,而是指他的兒子胡亥。不過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把大秦帝國亡國之因全部歸於胡亥,實在是不太公平。韓唐在《博弈生存:中國曆史現象的博弈論解讀》中談道:“無論是扶蘇還是胡亥,都不能拯救秦王朝的即將滅亡的命運。這種誰都無法拯救秦王朝的無差別現象,就是因為秦王朝推行的政策,造成了當時最高統治者與臣民之間處於一種相背離的博弈狀態,統治者想要控製人民,人民想要擺脫控製,二者之間沒有達成共識的可能性,這個博弈對局就隻能以一方的失敗而告終了。”秦始皇究竟施行了怎樣的政策,讓當時的最高統治者與臣民之間處於一種相背離的博弈狀態呢?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創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帝國體製,一個管轄全國的由三公九卿組成的中央政府。帝國的整個官僚體製可謂相當嚴謹。為了維護這種體製,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而是加重處罰。《雲夢秦簡·為吏之道》載:“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悉無私,微密纖察,安靜毋苛,審當賞罰。”但是事與願違,這些官吏如同秦始皇一樣迷戀刑法,濫用權力,魚肉百姓,“刑人不能極”。秦朝的滅亡,直接源於官吏的不得人心。學者黃仁宇認為秦始皇開創的這套政治體係是一種“早熟”,這種早熟“在當日不失為一種成就,可是中國人也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其下端粗率而無從成長發展……”秦朝官吏因為受到了過於嚴苛的統治,怨氣橫生,卻不能發泄在皇帝頭上,所以就將這股怨氣發泄到了百姓頭上,而且當時秦朝的地方官吏多為軍人,如滅韓的將領叫內史騰,之後即為秦守韓地,所以秦朝官吏執法十分粗暴。他們用對待軍中士兵一般的嚴厲來對待剛剛從戰亂中回過神來的百姓。他們缺乏應有的執法素質,手段粗暴無情。比如押送陳勝吳廣的那兩個將尉,“吳廣忿圭尉”,“尉果笞廣”。正因為這樣,在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之後,“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經表明態度要依從起義轉而伐秦,百姓仍然不肯原諒他們。一如史學家柏楊揭示的那樣:“帝國的領導人,上至嬴政大帝,下至包括宰相李斯在內的高級官員,都精力充沛,具有活潑的想像力。……做出幾乎比此後兩千年大多數帝王所做的總和還要多的事。”他們設立了三公九卿組成的中央政府後,開始建構一個強大的、宏大而輝煌的秦帝國。秦始皇不顧戰亂之後的民生凋敝,大興土木:修阿房宮、驪山墓、修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