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間,他帶領大部騎兵在河岸上來回奔跑,並高呼衝鋒口號,同時還敲敲打打,搞得營地鬧哄哄的一片喧囂,一副即將強行渡河的樣子。波魯斯聽到後立即帶著他的部隊循著聲音的方向集中了過去,還把象隊也帶了過去。亞曆山大就這樣時不時地牽著波魯斯的鼻子折騰一遭,使他對他們的行動逐漸麻痹,在這種事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波魯斯便不再跟著對岸的動靜東奔西跑了。
終於,機會被亞曆山大等到了。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他率領了二分之一的軍隊到達了和敵軍相距很近的一個島上,其中包括一部分步兵和騎兵部隊的精銳。當時大雨傾盆,而且雷電交加,但是亞曆山大還是毅然決然地從小島出發,當他們繞過島嶼接近對岸時,已毫無遮掩,全部暴露了。岸上的敵哨發現他們來了,就飛馬馳去向波魯斯彙報。這時,亞曆山大第一個下船登岸,然後把其他大船上的部隊也都帶了上來。當騎兵正在陸續下船時,他就把部隊部署好,然後帶著他們以戰鬥隊形前進。但沒想到,由於對地形的不熟,登陸地點並不是河對岸,而是另一個島。雖然它和對岸之間那條水道並不寬,但一整夜的大雨已使河水暴漲,因此騎馬的人找不到渡河點。亞曆山大因此擔心要想完成渡河任務可能不得不從頭再來一遍,那就很容易使整個行動前功盡棄。最後他們還是找到了渡河點,亞曆山大不避艱險帶頭搶渡。他涉過深及腰部的河水,率領著他的步兵,在急流中前進。
亞曆山大心裏已經有了準備,如果敵軍是以騎兵向他進攻,他將有絕對的把握;如果是以步兵進攻,他的步兵也可以及時趕到。對方果然先派了1000名騎兵,全部被亞曆山大的部隊製服了,還當場殲滅了波魯斯的400名騎兵。敵軍看到亞曆山大親自率領密集的騎兵大部隊不是以一條戰線的形式而是一中隊接一中隊地向他們衝過來時,便紛紛敗退了,波魯斯的兒子也戰死了。因為道路泥濘,車輛難於運轉,波魯斯的那些戰車在戰鬥中毫無用處,亞曆山大部隊將戰車和車上的各小隊敵兵在撤退中也一起俘虜。
波魯斯聽到逃回來的騎兵彙報:亞曆山大本人已率全軍過了河,他的兒子在逃走時已陣亡。經曆一番抉擇,他還是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跟馬其頓主力和他們的國王決一死戰。戰鬥中,波魯斯率領著全部的軍隊向亞曆山大進攻,自己留下一小部分,攔阻其他的馬其頓軍隊渡河。這時,亞曆山大把隊伍分為兩路,將敵軍兩邊都擊退,使對方不得不向後退卻。亞曆山大的騎兵們將目標對準騎在大象背上的士兵,步兵們則拚命地砍大象的腳,使大象像發了瘋一樣亂竄、奔跑,很多馴象師和大象被打死、打傷,有些大象由於厭煩,又已無人駕馭,在這場混戰中也不再躲避,仿佛被臨頭大禍刺激得發了狂,左衝右撞,對方很快地就陷入混亂。
在戰鬥中,波魯斯本人的表現非常值得尊敬。與大流士三世不同,他不但是一位統帥,而且還是一名勇猛的戰士。當他看到他的騎兵和象隊遭受屠殺,有些大象倒下,有些則由於無人駕馭而到處奔馳,猶如喪家之犬,而且他的步兵也已經大部分犧牲。在這種情況下,他並未率先逃命,相反,隻要還有一部分部隊仍然堅守陣地,繼續戰鬥,他本人也要繼續英勇作戰。最後,波魯斯王身負重傷而被捕,但他真不愧是名王者,在被捕的時候,仍保持著國王的尊嚴,毫不慌亂。當亞曆山大問他希望受到怎樣的待遇的時候,他從容地回答說:“就像一個國王一樣。”亞曆山大再次問他還有沒有其他的要求,他說:“就隻有這一點。”亞曆山大不但沒有殺他,反而讓他以總督的名義繼續統治他的國家。這就是亞曆山大為了安撫被征服的地區所采取的寬大的政治措施。如同當初征服波斯一樣,他必須維持當地勢力的均衡,為了長治久安,他唯有尊重舊有的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