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南陽楊家(1)(1 / 2)

大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年(732年)深秋的一天,一位身材頎長、麵容清俊的青年詩人來到了“白水真人”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鄉。這位詩人在一班朋友的簇擁之下,信步登上了蔥鬱秀麗的臥龍崗。眾人環立崗上,俯視著腳下明淨清澈的白河,青年詩人豪情萬丈,滿懷激情地放聲吟誦起來: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白水真人居,萬商羅廛闤。

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與五,名播天壤間。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

清歌遏流雲,豔舞有餘閑。遨遊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這位傲岸不羈、即興嘯吟的詩人,便是詩仙李白,他吟誦的這首詩就是有名的《南都行》。詩中的“南都”,也即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宛城南陽。

在這首詩中,李白不但讚美了南陽的壯麗景色,也歌頌了南陽千百年來所哺育出來的範蠡、百裏奚、劉秀、陰麗華、諸葛亮等曆史名人,並以此抒發胸中的抱負和不平。

南陽,乃中土大郡,南與湖北省毗鄰,西與陝西省接壤,其西、北、東三麵皆有山相環,西是秦嶺餘脈,北為伏牛山,東有桐柏山,隻有城南麵臨白河、漢水而開了一個缺口,宛似一隻巨型的馬蹄。中國古有水南山北為陰、水北山南為陽之俗,這裏位於伏牛山之南、漢水之北,故被稱為“南陽”。因其“南據荊襄,北屏汝洛”,交通便利,是中原地區通向中南和西南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被稱為西南重鎮。此外,因南陽盛產中草藥,被譽為“中華藥都”。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這裏就是全國最大的冶鐵中心,以“大郡之都,連城數十”“商遍天下、富冠海內”之盛,與關內的六大都會齊名並稱。

這是一座有兩千八百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殷商時期,南陽稱宛,地屬呂國。西周時期,申國在此構築城邑;春秋時期,地屬楚國,又曰宛邑;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昭襄王伐楚收宛,“初置南陽郡,以漢水之北”,治所宛城。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年),劉玄在南陽城東南的白河灘上築台稱帝,建都宛城,年號更始,史稱其為更始帝。光武帝劉秀,最初也起兵於此,後來平定諸雄,遂建國號東漢,他的“雲台二十八將”也多為南陽郡人,故此地又被冠以“帝鄉”“南都”。逮至隋朝,改南陽郡為南陽國;唐朝則辟宛地而為唐、鄧二州。後曆宋、元、明、清四朝,皆設南陽府,以治所轄。

千百年來,美麗而又古老的南陽不但以曆史悠久、文化燦爛而著稱於世,又以鍾靈毓秀、人傑地靈而馳名中外。這裏俊彥輩出、人文薈萃,湧現出了眾多的曆史文化名人,諸如範蠡、百裏奚、張衡、張仲景等,特別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一代名相諸葛亮,他早年所隱居的地方,就位於這座古城西南的臥龍崗上,27歲那年他從這裏走向廣闊的曆史舞台,成就了一番震爍千古的偉業。

這些先輩精英激勵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陽人,他們以先輩為榮,投身經世學問,取得了許許多多的重大成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科學、教育、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時間老人邁著蹣跚的腳步跨入20世紀的門檻時,古老的南陽出現了楊鶴汀、楊廷寶、楊士莪一家三代英才。楊鶴汀,反清猛士,南陽同盟會首領,民國時首任南陽知府,教育先驅,譽滿中州的名流賢達。

長子楊廷寶,是一代建築宗師、學部委員;長孫楊士莪,是我國水聲學科奠基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祖到孫三代人,在近百年的跨度裏,形成了一個係列的傳奇。這是風雲激蕩的大家氣象,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流年盛宴,三代人的成長曆程和輝煌業績,脈聯意合,堪稱書香傳世的典範。

在第二代中,長子楊廷寶是中國建築史上與梁思成齊名的大師級人物;二子楊廷賓是延安時期的著名版畫家;三子楊廷寊,在上海大夏大學讀書時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擔任河南省水利廳辦公室主任、省高級人民法院《法院誌》辦公室負責人等職;長女楊廷宜,早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後在湖南林學院從醫;次女楊廷寧,畢業於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在家相夫教子;三女楊廷寓,畢業於河南大學,長期在南陽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