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溥儀在古老的紫禁城裏接受著做皇帝的教育時,外麵的天地正在醞釀著一場大的變革。首先是風起雲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自戊戌變法失敗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黨人放棄了自上而下的溫和革命,進而采取以武力奪取政權的鬥爭,從進入20世紀的最初幾年開始,革命黨人就不斷在全國各地發動暴亂,弄得焦頭爛額的清廷東撲西救,忙得不亦樂乎。與此同時,朝廷內部的鬥爭更是愈演愈烈,而矛盾主要集中在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和袁世凱身上。載灃自從掌握朝政大權後,就有心想借機報其兄光緒皇帝10年囚徒生涯之仇,殺掉袁世凱,況且袁世凱的權力已大大威脅到清朝皇室的權力。不殺袁世凱,似乎清廷就會被顛覆,載灃咬牙切齒地說,沒想到他又一次做了預言大師,袁世凱確實顛覆了清王朝的統治。
袁世凱是在當年李鴻章所建立的北洋新軍裏起家的,後來在戊戌變法的時候向慈禧告密,從此便青雲直上,逐步使北洋軍成了完全聽命於他一人的袁氏武裝。公元1911年辛女革命爆發以後,乎握重兵的袁世凱成為清廷和革命黨人爭取的對象。袁世凱此時大玩兩麵派手法,一方麵裝出一付既忠於朝廷,又不得不順應時勢的樣子,規勸隆裕太後和攝政王載灃交出政權,逼迫溥儀退位。另一方麵又利用手中的兵權、清王朝和讚成共和的虛假承諾,誘逼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答應由他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要求。於是,在袁世凱的操縱下,6歲的溥儀不得不宣布退位,退居紫禁城,繼續在宮裏做他的皇帝。而袁世凱也順利地接過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大印。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滅亡了,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還在皇宮裏享受著國民的膜拜。無論是後來的民國曆任總統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等人,還是各地軍閥及包括胡適這樣的新潮人物,也無論是在私函還是在公文中,都仍然把溥儀稱為“大清皇帝陛下”,國民們仍畢恭畢敬地尊稱溥儀為皇上。
此時的溥儀,已經漸漸長大了。盡管自己已經退位,他還是學會了養尊處優的皇帝生活,同時也開始有了些不同於先朝先代皇帝的舉動。其實生於這個時代的溥儀與明武宗之類的皇帝比起來,還是非常幸運的。溥儀在接受新鮮事物的時候,可以不用像明武宗之類的人遭到口誅筆伐、百般鞭笞,因為他麵對的是一個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逐漸向現代化邁進的國家,大多數文人都在忙於新思想的爭論,根本無暇顧及這個躲在紫禁城裏的皇帝,即使有時間,也會對這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大加頌揚。
所以溥儀盡管曾受到過良好的封建帝王教育,盡管也曾萌生過恢複天下的雄心,但等到他的英國老師莊士敦到來以後,溥儀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超過了他想複辟帝位的雄心。盡管1917年辮帥張勳曾讓他短暫地複辟了12天,但他對西方新生活的向往是越來越強烈。於是溥儀放著“禦膳”不進,專吃西餐;放著象征皇權的龍袍不穿,偏要穿西服;放著大轎不坐,偏愛騎自行車;置祖宗的傳統於不顧,把好端端的辮子一剪刀剪掉;放著大量可供“傳話”的人不用,偏要裝上電話;放著聖賢書不讀,偏要訂閱報紙……更有甚者,他為了騎自行車方便,競下令將宮中所有的門檻鋸掉,還曾想偷偷溜出紫禁城,去西方留學。這些舉動,無不令皇親遺老們擔憂,於是便給他訂下了親事,於公元1922年12月1日為他舉行大婚,一次就給他娶了一個皇後和一個妃子,試圖用結婚來鎖住這個“玩心”大發的皇帝的心。
大婚進行的那天,溥儀又一次動搖了,麵對民國總統黎元洪為他婚禮所出動的大批保駕的軍警,以及以民國政府名義送上的豐厚賀禮,使得溥儀明白了當皇帝的好處。於是,溥儀恢複祖業的雄心又再度萌發,新婚之夜,將皇後婉客和淑妃文秀扔在洞房裏不管,跑到養心殿苦苦思索結婚以後如何“親政”。
但溥儀的“親政”還沒有開始實施,他就不得不和皇後、妃子及太後太妃人等人離開了紫禁城,原因是第二次直奉戰爭,跟隨吳佩孚進入山海關的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小朝廷趕出了紫禁城,至此,溥儀結束了他15年的大清皇帝的生活。
被趕出紫禁城的溥僅,終於擺脫了那些迂腐不堪的王公大臣對他的束縛,他開始按照自己的設想,去實現“恢複祖業”的雄心壯誌。此後,在日本使館的保護下,溥儀放下了皇帝之尊,頻頻與那些手握兵權的大小軍閥見麵,花費大量金錢去籠絡他們,企圖通過他們發動的“兵變”,再把他這個皇帝重新扶上龍椅。但是,溥儀徹底失望了,這些軍閥統統欺騙了他,或者對幫他複辟的事情無能為力。於是,溥儀將目光投向了一直“保護”他的日本人。當時日本人對這個末代皇帝倒也另眼相待,一直把他作為“皇帝”,尤其是日本軍界,準備隨時“支持”他“重登大寶”,這一切,給溥儀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