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宋、遼、金朝大事記(2)(2 / 3)

地方喪失了財權,自然也就無法屯兵自重了。趙匡胤為收地方精兵而創立的兵分禁、廂的製度,也為其後代一直沿襲下來,成為兩宋兵製中的一大特色。在他看來,地方權力集中到朝廷,還沒有完全解決唐中期至五代以來“君弱臣強”的問題,因而進一步采取措施,削弱大臣的權力,使權力完全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他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削弱宰相在朝廷中的地位,削奪相權。隨後又在百宮中推行“官、職分離,互相牽製”的任官政策。宋代官製中,“官”是品級,“職”是殿閣、館閣學士一類的榮譽稱號,亦沒有實際權力,隻有由皇帝或中書省“差遣”的臨時職務才是實職,即執行實際權力的職務。這種職、權分離,名、實混淆的任官體製,使任何官員都無法集權力、榮譽、威望於一身,權大者並不一定職高,望重者並不一定位顯,這就很難形成對皇權的威脅。同樣,即使是臨時“差遣”的實職,也是按照分權而相互牽製的原則進行安排的。

趙匡胤還在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製度的基礎上加以繼承、改革和發展。並規定殿試不再有淘汰製度,隻要參加過殿試,都可以有做官的機會,並稱其為“天子門生”,即皇帝親自測試的人都拜皇帝為師,自稱是皇帝的門生。同時,趙匡胤還著力改變垂武輕文的舊風氣。下令修複孔廟,開辟儒館,沿用老學名儒,以勸勵教化。趙匡胤認為,亂世用武,治世用文,對進入朝廷的文臣再也不能隻是當作點綴擺設,而應切實發揮他們的作用。

隨著對文臣的重用,統治集團內部的那種畸形的文武關係得到了調整。原來那些驕橫跋扈,視丈臣為無用,甚至一言不合就要“砍殺”宰相的武將們不但見了宰相都要恭恭敬敬地唱諾問候,而且自己也在趙匡胤的勸告鼓勵下,學著文臣的樣子讀起書來。

這樣,一方麵是調整中央與地方、君主與臣下的關係,使地方的行政、財政、軍事等等各方麵的權力不斷地向中央集中,最後又集中到皇帝一個人手中,形成了至高無上的君主集權製;另一方麵又開科取士,重文用武,廣羅人才,極力擴大這一專製統治的基礎。在統一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趙匡胤並沒有誌滿意得、忘乎所以,更沒有因此而驕逸放縱。這在皇帝中也是非常難得的了。

作為一代明君,趙匡胤的死卻成為曆史上的一大疑案,史家眾說不一,其中也有說是趙光義謀殺的。總之,趙匡胤之死,留下了千古之謎。不過,這樣也更增添了這個“宋祖”皇帝的神秘。

公元976年秋天,趙匡胤猝然死去,趙光義則順利地繼承了皇位。

太宗趙光義

(公元937年~公元997年)

在位時間:公元976年~公元997年

曾用年號: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諡號:無

廟號:太宗

安葬地:不詳

公元939年,宋大祖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出生,後因避趙匡胤諱改名為趙光義。

公元976年,趙光義在趙匡胤的靈柩前即位,是為宋太宗。

公元979年,趙光義消滅北漢,結束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麵。

公元979年,趙光義率軍與遼軍的在遼之南京(今北京)展開大戰,結果大敗而歸。

公元986年,趙光義派宋軍再次北伐遼國,結果又遭到慘敗,其中大將楊業在雁門之戰中戰死。

公元997年,趙光義病死,享年59歲。

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比他小12的弟弟趙匡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趙匡義和趙普等人在前台的積極地表演行動,才讓躲在幕後的趙匡胤能夠以一個比較仁義的角色篡位自立,建立北宋。

趙匡胤一當上皇帝,即任命趙匡義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防禦使。公元961年,趙匡胤任命趙匡義為封尹,同平章事。同時,為了避諱,趙匡義改名為趙光義,趙匡美也改名為趙光美。趙匡胤也非常疼愛他這個弟弟,有一次趙光義生病,身為皇帝的趙匡胤親手為他灼艾。趙光義失聲叫痛,趙匡胤大概是要為其弟分擔病痛,也取艾自灸。

公元976年,趙匡胤突然駕崩,於是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是為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繼續執行趙匡胤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逼迫陳洪進、吳越國主錢分別上表投降,至此,北宋完全統一南方,趙光義便把主要兵力轉向北方的北漢和遼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