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後妃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她們是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皇帝的妻妾,是封建時代婦女中地位最高貴的人。她們的命運軌跡,興衰榮辱、坎坷沉浮無不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聯。由於她們的特殊地位,在曆史長河中,既有英明輔弼帝王甚或親自臨朝,推動曆史發展者;也有助紂為虐,阻礙了曆史進程者;更有甚者,則扮演了禍國殃民、使曆史的車輪逆轉的角色;而為數更多的則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在“寂寞梧桐鎖深秋”的後宮中淒涼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她們的命運既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也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後宮的生活從婚喪嫁娶到衣食住行都是豐富多采的。它既是封建時代的曆史縮影,也是一幅封建時代的民俗畫卷。透過她們的生活。我們可以更為深刻地了解封建社會的全貌。
我們編寫《中國古代皇後傳》的目的,就是盡量使讀者多視角,全方位地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曆史,以為今之借鑒。本書除收集曆朝曆代的皇後外,還盡量把在曆史上有影響的嬪妃乃至皇太後及為和親而獻身的公主也收入書中,上起始皇帝贏政之母。下至末代皇後婉容,大體上反映了曆代後妃的全貌。同時,我們還輯錄了曆代後妃的詩詞130餘首附後,以饗讀者。
封建社會的核心是封建君主專政製度。一切以帝王為中心。曆代的君王都實行多妻製,《周禮》曰:“古者天子後立三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侍婦,八十一禦妻。”這樣,天子有妻妾一百二十六人。封建時代的皇帝也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之說。而所謂的內職製度,就是以嚴格的等級製度對妻妾進行管理。該製度始於上古時的夏殷。至西漢時期就趨於完善,我們從《漢書·外戚傳》中可以看出其稱謂之繁雜。等級之森嚴:“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子、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至武帝製婕好,嬌聖蟶娥,鎔華、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儀之號。凡十四等雲,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婕好視上卿,比列侯。蟶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蟶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視千石。比中更。充依視千石,比左更。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視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視三百石。順常視二百石。無渭,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皆視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有秩鬥食雲。”自此。曆朝君主都以此為模式,根據自己的好惡增減修訂。唐代係中國封建時代鼎盛時期之一,經濟發達,思想活躍。因之後宮製度不是十分嚴謹。有的妃子竟出身於青樓,這在後代是絕無僅有的。而到了宋代,由於程朱禮學的影響,後宮製度極為嚴謹。至明代竟有十一位妃子為一個皇帝殉葬的極其慘忍的事件,其後宮製度之森嚴可見一斑。
中國自古以來是多民族的國家,曆代帝王的民族也不盡相同,因而在後妃設立的體製和稱謂上亦各有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