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巴特的遠慮(1 / 1)

油氣開發工作的特殊性在石油工人的骨子裏早已耕種了豪情、友善的性格和風餐露宿,走到哪裏,哪安家的特性,而廣袤無邊的內蒙古草原則養育了草原人熱情豪放的個性,這一因不同環境而造就性格的共同點,成為采氣人與牧民相互理解,支持的共同點。隨著氣田開發的帶動,短短幾年時間,巴特感受到了身邊環境的巨大變化,一條條柏油路連接著一座座采氣站,更連接著牧民發家致富的大門,酒店、超市、商場頓時雲集,曾經經濟落後的陶利鎮、烏蘭陶勒蓋鎮,一躍先後成為鄂爾多斯市“十強牧業鎮”之一和鄂爾多斯市實施天然氣大化工、新材料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

又是一個金秋的八月,草原上既洋溢著瓜果飄香豐收的喜悅,又撒播著牧民用汗水澆灌致富路的踏實氣息,年過六旬的巴特除了多長出了兩根長且硬的白眉毛,身體依舊健碩。他早早喂肥了自家的馬,打算參加那達慕大會的賽馬和射箭,他騎馬射箭的本領在草原早已遠近聞名,許多年輕小夥不遠千裏找到他,為的就是討教學習騎射技術。巴特知道,今年的那達慕大會不同於往年,從規模和參與人數上,都比往年的大和多,這既是大夥慶祝豐收的盛會,更是扔掉貧困,奔向小康的大慶典,巴特當然不能錯過這樣的大典。

回想當初蘇裏格氣田開發的時候,大夥兒還說什麼在地裏打孔會激怒土地爺,破壞了風水,會受到長生天的責罰。許多不明事理的人,居然組成團夥攔路阻擋,阻礙氣田的開發,自己作為老組長,也曾一時糊塗,聽信了大家口口相傳的流言。幸好在幾年前的那達慕大會上,他遇到了不請自到的一群石油工人,其中就有張戊,張戊不僅見多識廣,而且對蒙古的文化頗有研究,兩碗馬奶酒下肚,兩個人聊著聊著便到了黑夜,巴特從那時明白了,改變思想才能迎來發展,張戊口中的長慶油田分布在陝、甘、寧、蒙、晉五省區的15個地市61個縣(旗),勘探總麵積37萬平方公裏,10年前的長慶油田,處於艱難的爬坡時期,年油氣當量不到1000萬噸;15年前的長慶油田,還蝸居在甘肅慶陽的一個小山溝裏,業界之外鮮有人知。可如今的長慶油田,已經躋身全球大油氣田行列。原因就在於長慶人能“重新認識鄂爾多斯盆地、重新認識長慶的低滲透、重新認識自己”的“三個重新認識”,尤其重新認識鄂爾多斯盆地,讓長慶人看到長慶生存環境的資源優勢、空間優勢、區位優勢、市場優勢。三個重新認識讓長慶人深切感到,開發鄂爾多斯盆地油氣資源,不能僅憑苦幹,要敢於超越自我,敢於否定低滲透就是低產出的陳舊觀念,要以更大的勇氣、更科學的方法、更廣闊的胸懷和更長遠的戰略眼光,認識差距和潛力,努力攻克發展中的難題,承擔起曆史賦予的使命。打開思路天地闊!這些說法讓巴特格外新奇又受用,從而激起了他深刻的思考,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輩子,改革開放以來,草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挨凍受餓,居無定所的日子是結束了,依靠畜牧業許多牧民有了穩定的收入,但畜牧業的發展主要看子畜的繁殖率和成活率,以及市場的需求。這幾年牧業競爭日趨激烈,科學種地、科學養殖讓中國農村許多個體經營的散戶活躍起來,養殖和經營方式非常靈活,給牧民集體養殖帶來了衝擊,此時旗政府提出了發展農業,工業強旗戰略,蘇裏格大氣田的發現正是給他們一個難得的曆史機遇。為了配合好氣田開發,政府多次安排人員到牧區講政策,做工作,為的是讓牧民支持氣田開發,從而快些富裕起來,這一點他們都明白,但一下要接受一群“外來族”在自個土地上鑽鑽挖挖的,這需要一個過程。

巴特一開始從情感上也是不能接受這樣的現實,但聽了張戊的講述,他明白要想富起來,過上好日子,牧民們也應該轉變思路,從思想上認識到支持氣田發展就是支持政府,支持大夥致富,過上好日子。從這以後,他帶頭支持蘇裏格氣田開發,給大夥做了榜樣,當然張戊也成了他的朋友。對於今年這次那達慕大會,巴特準備的格外認真,在他心裏這樣難得的大場麵自己這個年齡能經曆幾場,屈指可數,所以動員全村老少拿出絕技,一展族人風範。當然這樣的好日子,更少不了那幾個“油朋友”張戊、金果、春曉……。

從蘇裏格氣田的發展來看,可以說巴特是有遠見的。改革開放後,特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國家能源戰略西移,給西部資源富集地區烏審旗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依靠天然堿提煉短時間發展起的工業繁榮,隨著境內天然堿資源的逐漸枯竭,長期獨腳支撐的天然堿化工也逐步走向衰落,畜牧業的發展讓大夥足衣飽食是沒有問題,但蹦小康還遠遠不夠。進入新世紀,隨著天然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業的發展,烏審工業又重現生機,迅速成為全旗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這其中蘇裏格氣田開發一枝獨秀,獨占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