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考察民情(1 / 2)

長期的戰亂,使得北方建立之前的各郡省地方胥吏嚴重缺失不足,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政令緩滯不通,降低了行政效率,這無疑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個足以致命的隱患。這種隱患在平日並不明顯,但到了馬賊大軍南上,與之跟進運作的民用、後勤、衛生、治安等工作繁重雜亂,人手短缺、效率低下的地方政府詬病,一下子就顯現出來。

增加胥吏,完備機關已成了政務總長文雁刻不容緩的要務,在文雁的主持下,一部分有真才實幹的貴族子弟和大量品學兼優的學生、教士,被破格選入集團中央政府和地方機關,擔任胥吏職員,為馬賊效力,一展平生所學。

北線軍事終於有了新進展,九爺太子率領行營第52軍團,搶先占據鬼道,隨後又進兵,在事後證明這是極具遠見卓識的一著,第51軍法官方麵急切攻打聖會巴城不得,陣腳未亂,與太子死守鬼道,苦拒十萬聖騎士之功是大有關係的。

太子雖然接收了鬼道的鬼軍,但精銳並不多,因為聖騎士逃離時裹挾走了一批精銳能戰的鬼軍,而因缺糧嘩變又逃亡了不少,兵源不足成了太子未能全功的主要原因。

東南防線方麵,蜘蛛雖然是女流,卻也頗具一些練兵才能,副手畫眉又是起於行伍的宿將,而使得原本一缺精銳,二缺操練的第17軍和邊軍,經過前番與聖會的的實戰,比起成軍時期,其戰鬥力也已經漲了一大截,現在又通過收編民兵精壯,充實為軍隊核心骨幹,第17軍的戰鬥力已經今非昔比,遠非初起時那種無精銳可用的狀況。

因此若非太子搶占了先機,又精熟軍務,把個西北方防線穩守得如鐵桶一般,荊州、江口可不一定能扛住聖會與羅刹遊騎的前後夾擊攻勢。

至於“中州”中部和北段關隘要地,大菊、二菊姐妹和鐵頭以鄉兵為骨幹的幾個步兵軍團陸續換防完畢,以關東鄉兵之驍悍善戰憑險固守,亦非天狗或者“羅刹帝國”樹袋熊之流所能撼動。

鑒於北方防線穩固,無論是馬賊、還是聖會,再一直為此血拚到底就不符合雙方目前的利益了。

對於馬賊和聖會兩方麵而言,眼下都須要一段時間來緩衝,烏鴉首要任務顯然都是“安內”,整頓軍馬,撲滅各地成燎原之勢的民亂;而馬賊,首要的是解決西南諸部與治理民政,鞏固地盤之類的問題。因此雙方對邊境一帶的爭奪,也就暫時消無聲息的畫上了個奇怪的句號。

隨著聖會防線的鞏固,與北線方麵進入僵持對峙,攝政夫人壽敏緊繃了好一陣子的心弦,總算可以放鬆一點了。

自從馬賊大軍南征,格格就一直陷入軍政事務的包圍,她還要一邊注意周邊情勢的變動,一邊時刻關注江南大勢的變化。

江南的形勢在入冬一段時間,也未有根本的改觀,似乎仍然在向著傾頹的危險境地一點點地滑過去。

各股亂民軍在荊州、湘洲、廣州、福州間風馳電掣,似乎已經取得一定優勢,前往圍剿的光明信徒雖然人多,戰鬥力可實在不怎麼樣,不是被亂軍牽著鼻子玩個半死,就是被打個落花流水,敗退而逃;

至於主要在“湘州”活動的亂民雖則被擋在了首府以西,但仍然在湘東、湘西一帶的大地上縱橫馳騁,攻城掠地。那冥王壽山倒是老成持重,隻是閉營不戰,整日的操練軍馬,以至於坐鎮“湘州”府城的黑鷹的劾章,如雪片般飛往“天京”,難能可貴的是壽敏這時對義子的的劾章一律留中不發,倒讓很多有識之士讚頌起攝政夫人的“英明”來。

在得到“湘州”鄉勇的支援下,戡亂少將黑鷹倒是打了幾個不痛不癢的小勝仗,統領的兩萬“狼衛軍”精卒已經打通了湘水河沿線,“龍宗軍”糧食東運“天京”的路線總算可以確保暢通,不過在總體戰局來說,這樣的戰績似乎有些微不足道。在綜合了“內務部”的諜報之後,攝政夫人壽敏確信娘家“龍宗”集團覆亡的敗局已定,“湘州”必將在幾個月後真正易主。

對數千裏之外的江南形勢,國府雖然非常關注,卻無力參與其中,起到什麼直接作用,也隻能袖手旁觀。

是以攝政夫人壽敏大部分精力還是主要專注於西南的軍政事務,現在與聖會方麵的緊張情勢又稍見緩和,終於可以把一些繁瑣的事務甩給蛤蚌與內閣的一幹美女重臣,騰出時間巡視一番北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