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時許,兩輛大客車徐徐進入公司大門駛向公司的主廠房——矽片製造部,車門打開,上海市儀表局黨政領導和公司領導迎上去,鄧小平和楊尚昆在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和市長黃菊的陪同下,走下車來。
鄧小平來到接待室,仔細地傾聽陸德純總經理介紹貝嶺的產品、技術……時而拿起加工好的矽片察看,還饒有興趣地看完了12分鍾的貝嶺簡介錄像。仔細聽取了總經理陸德純的彙報,並在高倍顯微鏡下觀看了芯片上的線路。他看了後認真地說,要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聽了介紹以後,鄧小平走進參觀走廊,視察在淨化車間內集成電路的生產工藝。在參觀過程中,吳邦國向鄧小平彙報說,發展中國高新技術有三條路:一是自力更生,二是買技術,三是中外合資。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合資、引進、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並在此基礎上創新,可以大大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由於集成電路生產要求潔淨度極高,整個矽片加工生產是在封閉的淨化車間裏進行的,因此鄧小平是在觀察窗前視察設備和生產等情況的。總經理陸德純指著一台大束流離子注入機彙報說,這是集成電路生產的關鍵設備之一,是經過巴黎統籌委員會批準首次引進到國內的IC生產主要設備。
鄧小平一邊聽著陸德純的介紹,一邊仔細地看著正在工作的機器,沉思了一會兒,意味深長地指著離子注入機問陪同的同誌,你們說這台設備姓“社”還是姓“資”。鄧小平接著說,這台設備原來姓“資”,因為是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的,現在它姓“社”,因為在為社會主義服務。“資”可以轉化為“社”,“社”,也可能轉化為“資”。對外開放就是要引進先進技術為我所用,這台設備現在姓“社”不姓“資”。鄧小平的這些話清楚地表明,我們搞社會主義,需要弄清楚什麼是屬於社會主義的東西,什麼是屬於資本主義的東西。但不能脫離對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抽象地談論改革開放姓“社”還是姓“資”,更不能無端地懷疑和擔心改革開放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判斷姓“社”還是姓“資”也不能隻看一種事物本身的性質,還需要把它放到我國當前特定的環境條件之下,看其存在和發展的客觀作用是有利於社會主義還是有利於資本主義。並不是任何東西本身都有“社”、“資”屬性。對於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的離子注入機這類東西,其本身不具有“社”、“資”屬性,而是屬於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的東西。
我們用它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意味著它現在姓“社”了。即使對於那些本身屬於資本主義性質的東西,例如外商投資,我們也不應因其姓“資”而一概排斥。隻要可以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對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有利,也可以引進和利用。我們大膽引進和利用這些東西的做法本身不姓“資”,而是姓“社”,屬於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措施。
在總經理陸德純陪同下,鄧小平來到一台分析顯微鏡前,鄧小平低下頭,在分析顯微鏡下觀看集成電路的結構。鄧小平看了高興地說:電路一層一層如高樓大廈,並再三叮囑這技術要高、高、更高。的確,集成電路的技術要高而又高。貝嶺公司在國內是首家規模生產2.4-3微米的集成電路的微電子企業,但與國際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美國、日本、我國的台灣地區都生產0.8微米的集成電路,有的還能生產更高水平的集成電路。
微電子工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鄧小平關心著微電子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視察結束時,鄧小平和公司科技人員代表合影留念,他寄希望於科技人員更加奮發努力把經濟搞上去。
貝嶺公司大道上站著很多員工歡送鄧小平,鄧小平離開矽片製造部沒有立即上車,卻走到職工中間。人群沸騰起來,熱烈的掌聲不息,員工爭著伸出手來和鄧小平握手,照相機、攝像機忙著把這美好時刻點滴不漏地收進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