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四任團政委的_生死接力_(1 / 2)

美國作家哈裏森·索爾茲伯裏在他那部轟動西方的名著《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這樣寫道:長征,"是考驗中國紅軍男女戰士的意誌、勇氣和力量的人類偉大史詩";是"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跡";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這是一次充滿了集體英雄主義、獻身精神和希望的舉世無雙的行動"。

??這本反映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書,1985年10月在美國一出版,立即引起全美的轟動,《時代》周刊等眾多的報刊大量報道,歐洲、亞洲一些國家也紛紛翻譯出版。

盡管索氏以生動、清新的筆觸再現了史詩般的長征曆程,傾注了作者對中國革命和長征精神的崇敬之情,但是,作為一位西方記者,他更看重與最擅長的是敘述毛澤東及其戰友們的個人軼事和事件細節,而對長征途中一個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問題,索爾茲伯裏並沒有也不可能觸及並作出回答。

這個問題就是:紅軍的真正優勢何在?換句話說,是什麼使紅軍得以完成這一偉大的壯舉呢?隻有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的經驗總結才是最具說服力、最圓滿的回答:中國共產黨在紅軍中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正是紅軍的真正優勢所在。

是它,保證了黨中央製定的政治路線、軍事路線在黨所領導的紅軍中得到堅決的貫徹執行,使之始終保持著正確的方向;是它,在指戰員心中樹立起堅定的信念,激發出頑強的鬥誌,使之衝破了敵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世間罕見的艱難困苦;是它,維護和增強了革命隊伍中的團結,使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潰散;是它,把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正義主張傳播開來,在沿途各地撒下革命的火種。總之一句話,我們黨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紅軍長征路上的生命線!那末,紅軍各級政治工作人員是怎樣使政治工作這條生命線貫穿於部隊工作的方方麵麵,從而使它發揮出無堅不摧的巨大威力的呢?發生在紅二方麵軍6師18團四位政治委員身上的一段故事,無疑展示了一份具體的標準答案。

紅18團是紅二方麵軍一個戰鬥力很強的團隊。長征路上,該團的首任政治委員是餘秋裏。

長征初期,部隊頻繁轉移,部分指戰員一度產生了厭煩情緒,有人發牢騷:"拖拖拖,不曉得拖到哪裏去?"有人說氣話:"幹脆到外國去吧!"針對這種情緒,根據紅6師黨委和廖漢生政委的指示,餘秋裏向部隊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他首先聯係敵我力量對比和革命形勢發展的現狀,說明國內革命戰爭隻能以運動戰、遊擊戰的形式進行。這就要求紅軍或前進,或撤退,或攻占某地又機動轉移,在運動中消滅敵人,部隊長期得不到休息和整頓,更要求每個戰士能夠刻苦耐勞,連續奮戰,能走能打。由此,指戰員們從理論上懂得了為什麼要走路,以及走路應該成為每個紅色戰士的看家本領。在講明這些"大道理"的同時,他還注意講好"小道理",比如說,眼下我軍疲勞,敵軍比我們更疲勞,他們一直跟在後麵跑,拖過來拖過去,士氣越來越低??這些教育,既有理論水平,又生動通俗,很快使指戰員們口服心服,情緒活躍起來。

做思想工作深入細致,打起仗來身先士卒,這是餘秋裏的一貫作風。

1936年早春,紅二方麵軍在烏蒙山區與敵軍展開了一場長達月餘的回旋戰。當敵軍向鎮雄追蹤紅軍時,紅軍出其不意,在赫章縣的則章壩伏擊了敵縱隊司令萬耀煌所率之13師師部,戰鬥打響前,紅18團團長陳本新和餘政委像往常一樣,又把指揮所設在前沿陣地上。敵人發覺鑽入伏擊圈後,一麵以瘋狂的火力向紅軍射擊,一麵收縮隊伍,拚死突圍。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師政委廖漢生親自趕來,一同指揮部隊作戰。不一會兒,陳團長下達了出擊命令,說著,就縱身躍出塹壕。"危險!"餘秋裏大喊一聲,伸出胳膊,一把將陳團長拽了回來。說時遲,那時快,一串機槍子彈尖嘯著飛來,正打中了他的左臂。廖政委和陳團長急忙扶住他,隻見他的左臂耷拉著,露出了骨頭,血如泉湧。廖、陳二人當即派人把他抬下陣地,送進軍團衛生部。此後,由於無藥醫治,環境又異常艱苦,餘秋裏的傷遲遲不能痊愈,每天用涼水手巾敷在傷口上鎮痛。即使這樣,他仍然堅持跟隨部隊行進,直到走出草地,他才施行了截肢手術。從此,餘秋裏失去了一條胳膊,但他那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卻永遠銘記在紅18團官兵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