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毛澤東重掌指揮權(1 / 3)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工農紅軍的創始人之一。

1927年9月,他領導秋收起義,率軍上了江西省的井岡山,和朱德等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工農革命政權。後來革命根據地逐漸擴大。江西南部、福建西部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建立了中央蘇區。毛澤東曾任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央蘇區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一方麵軍總前委書記、總政治委員、中央蘇區中央局委員、書記、代理書記等職。

一直到1931年紅軍第三次反"圍剿"時,他都是中央蘇區黨和紅軍的最高領導人之一。

蔣介石妄圖消滅紅軍,曾發動幾次"圍剿"。前三次紅軍反"圍剿"均在毛澤東領導下,取得勝利。1930年冬,蔣介石以10萬兵力"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在毛澤東直接指揮下,以4萬餘紅軍,僅在五天內就打了兩個勝仗,共斃傷俘敵約碎了敵軍的第一次"圍剿"。蔣介石不甘心失敗,於1931年4月又以20萬兵力,第二次發動"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兵來將擋,毛澤東以3萬多紅軍在半個月內連打五個勝仗,向東橫掃700裏,殲敵3萬餘人,繳槍2萬餘支,粉碎了敵軍的第二次"圍剿"。蔣介石不甘心失敗,於1931年7月,親自擔任總司令,集中30萬兵力,第三次"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又指揮3萬紅軍,以近3個月時間,擊潰敵軍7個師,殲敵17個團,共斃傷俘敵3萬餘人,繳槍十個人不能當一個人用,我們三十萬兵,打不過他們三萬兵。"毛澤東領導紅軍接連打勝仗,由他繼續領導黨和紅軍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由於毛澤東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紅軍的戰略戰術原則均與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者不同,因此不斷遭到他們的排擠,在1933年9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前,他在黨內、軍內的重要職務均被撤銷,隻給了他一個中央蘇區中央政府主席的空頭銜。毛澤東"靠邊站"後,雖然心情很抑鬱,但為了革命事業,仍胸懷大局積極工作。

1932年紅軍第四次反"圍剿"時,雖然毛澤東已被排擠,未能親自指揮作戰,但在周恩來、朱德等指揮下,繼續運用毛澤東的戰略戰術,發動人民戰爭,依靠人民的深厚力量和紅軍的英勇作戰,蔣介石的第四次"圍剿"又被粉碎了。

1933年中共中央"左"傾領導者在上海呆不住了,遷到中央蘇區。這年9月,蔣介石調集50萬大軍,聘請外國人充當軍事顧問,采取碉堡戰術,步步進逼,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起規模空前的第五次"圍剿"。

麵對國民黨政府軍的第五次"圍剿",中國共產黨黨內把持軍事指揮權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改變毛澤東提出的,在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中被證明行之有效的靈活機動的運動戰和遊擊戰的戰略戰術,而是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分散兵力,全線出擊,打正規戰、陣地戰。他們宣稱,這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與國民黨的中華民國之間國與國的戰爭,要"禦敵於國門之外",要"兩個拳頭打人",和敵人拚消耗。結果,根據地越打越小,紅軍越打越少。正如毛澤東所說:"這真是"乞丐要和龍王比寶",未免滑稽可笑!"毛澤東目睹中央革命根據地日益縮小,紅軍越打越少,憂心如焚。他不顧自己抱病在身,也不管"左"傾教條主義者對自己的排斥、打擊,以革命事業為重,多次提出正確的主張:紅軍要跳出蔣介石的"碉堡陣",才能粉碎蔣介石的"圍剿"。

當時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的博古卻批評毛澤東的主張是"脫離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冒險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