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安民撫民(1)(2 / 2)

唐太宗李世民遇大事不驚慌魯莽,更不輕下決斷,總是把眼光放得很長遠,因此才能成就貞觀盛世的豐功偉績。用唐太宗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行事若非深知灼見,不可草率舉行”。這正是唐太宗成功的秘訣之一。

以撫民、安民為主的國策是根據唐初的形勢而製定的,其主要的內容是安撫百姓和重視農業。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唐太宗即位才兩個月,就主持了“自古理政德失”的辯論。

唐太宗說:“大亂之後,在短時問內不可能天下大治。”

魏征說:“不然,人在困難危急之時,擔憂的是死亡,希望天下大治就容易教化。亂後易教,如饑人易食。”

太宗說:“賢明的人治理國家也要上百年,才能使凶暴者改惡從善,廢除刑殺。現在大亂剛剛結束,就想達到天下大治,我不敢有此奢望。”

魏征說:“那是平常的人,不包括英明君主。英明君主施行教化,上下同心,人民積極響應,一年就可以辦到,三年成功,就算太晚了。”

太宗很讚成魏征的說法。

封德彝說:“夏、商、周三代以後,人越來越壞,秦朝使用刑法,漢雜霸道,他們要想民風醇正而不能。現在皇上如聽魏征的話,國家恐怕就要敗亂了。”

魏征針鋒相對,說:“五帝三王,並沒有更換人民,實行無為而治成就了王業,實行仁義道德成就了帝業。在於當時國君的治理和教化。黃帝與蚩尤打了七十多仗,亂到極點,勝利後,馬上就是太平盛世。九黎亂德,顓項征之,既克之後,不失其理。桀為亂虐,商湯放之,在湯之時,即現太平。紂為無道,武王伐之,成王之時,亦致太平。如果說人越來越壞,到現在都變成了鬼魅了?怎麼還可以施教化呢?”

封德彝無言以對。

撫民以靜,是天下大治的先決條件。漢初文景時代的“無為而治”就是讓民休養生息,才出現了“文景之治”。武德年間忙於統一戰爭尚不能讓民休息。武德九年八月,突厥可汗兵臨渭水,唐太宗以政治家和軍事家氣度,和頡利可汗立渭橋之盟。當時如果要打,突厥不一定得到什麼好處。

唐太宗認為:“我剛即位,治理國家需要安靜。國家未安,百姓未富,應該讓他們安靜,使之富起來。”不進行對外戰爭,以減少兵役的負擔。

武德九年十一月,唐太宗與群臣討論“止盜”,有人主張重刑。

太宗嘲笑道:“老百姓之所以為盜,是由於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其身,所以不顧廉恥。我要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自然不為盜,用不著重刑。”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如損百姓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亂者。我常想,傷身的不在外物,都是由嗜欲造成的禍患,若沉溺於佳肴美味,歌舞美女,想得到的越多,損失就越大,既妨礙國家,又侵擾百姓。”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太宗對大臣們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要使不失時,隻有國君簡易寧靜才行。如兵戈屢動,土木不息,想要下奪農時是不可能的。”

王矽說:“秦皇、漢武,外則窮兵黷武,內則崇侈宮室,人力既盡,禍難遂興,他們不是不想天下安定,而是失掉了安定天下的政策。隋朝的教訓,應引以為戒,這是陛下親身經曆,知道怎樣去改變它。但是開始容易,要堅持就難了,但願陛下慎終如始,方盡其美。”

太宗說:“對,國家安寧與否,取決於國君,國君無為則人民樂,國君多欲則人民苦,我要抑情損欲,克己自勵。”

到了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太宗對大臣們說:“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還嫌不足,征求不止,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忍受,所以就滅亡了。這些都是我親眼看見的,所以夙夜孜孜,惟欲清靜,使天下無事。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治國優如栽樹,本根不搖,枝葉茂盛,君能清靜,老百姓怎麼不得安樂呢?”

唐太宗就是這樣,把安撫百姓作為大治天下的先決條件,常抓不懈,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