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七日,唐王朝經過一番微妙的策劃,詔命太子李建成率軍進攻劉黑闥,唐陝東道大行台及山東道行軍元帥,河南、河北各州均受李建成調度,並可自行決定征戰大事,先行後奏。
劉黑闥率軍南下,自相州以北的州皆歸附劉黑闥,隻有魏州總管田留安堅守不降。劉黑闥攻打魏州(今河北冀縣)不下,便突然改變攻擊目標,向南攻下元城(今山東莘縣西南)。劉黑闥回軍再攻魏州,仍無效果。
這時,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大軍已經到達昌樂(今河北南樂西北),劉黑闥率軍迎擊,但兩次列陣,都沒有打就停下了。魏征對太子說:“以前打劉黑闥,他的將帥都預先寫上名字處以死罪,妻兒被俘虜。因此,齊王前來,雖有詔書赦免劉黑闥黨羽的罪過。但他們都不相信。如今應當全部放掉那些被囚禁和俘虜的人,加以安慰曉諭並放走,這樣,就可以眼看著劉黑闥的勢力分崩離析了!”太子李建成聽從了這個意見。
不久,劉黑閥糧食用盡,士卒多逃跑,有的甚至捆著首領投降唐軍。劉黑闥怕城中唐軍殺出,與李建成大軍內外夾擊,便乘夜逃遁。劉黑闥行至館陶,因永濟橋尚未修好,無法渡河。
二十五日,太子、齊王率大軍趕到館陶,劉黑闥讓王小胡背河列陣,抗擊唐軍,自己督促架橋,架成後立即過河。但這時的劉黑闥軍已無鬥誌,成潰散態勢,士兵紛紛放下武器投降。橋不堅固,唐大軍剛渡過一千餘騎,橋梁毀壞,劉黑闥和幾百騎兵得以逃脫。劉黑闥被唐軍追趕,日夜奔逃無法休息。
武德六年正月,劉黑闥和隨行一百多人,到達饒陽,他們十分饑餓、疲憊不堪。劉黑闥任命的饒州刺史諸葛德威出城迎接,並請他入城,劉黑闥不進。諸葛德威便流著眼淚反複請求,劉黑闥看他很誠心的樣子,就答應了。他們進城後在旁邊的市場上稍事休整,吃些食物。可是還沒吃完,諸葛德威就帶兵來,把劉黑闥抓了起來,送給了太子李建成。劉黑闥和弟弟劉十善在豪州被斬。臨刑前,劉黑闥歎息道:“我有幸在家種菜,卻被高雅賢這些人害得落到如此下場。”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春,曆時7年的統一戰爭結束了,中華大地再一次成為統一的大帝圍。第1章天策上將
玄武門兵變是李世民個人的悲劇,卻是大唐帝國的幸事。
皇位繼承始終是權力鬥爭的焦點,除了開國君王自己奪取天下之外,從第二代開始就有繼承權問題,除非隻有一子。按規定:皇位應傳給嫡長子,即太後所生長子,如太後無子,才傳給其他兒子。君王也可以決定由誰來繼承皇位,有很多君王數易其嗣。
為了爭奪君王的地位,刀光劍影,兵戎相向,勾心鬥角,讓人驚心動魄。
唐太宗李世民在與兄長李建成爭奪皇位的鬥爭中處於劣勢,但他先走一招,將劣勢變為優勢,奪得了皇帝的寶座。
這場鬥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隨著李世民的軍功顯赫,一方麵他本人逐漸產生了覬覦皇位的政治野心;另一方麵引起了李建成的妒忌。
晉陽起兵之前,李世民就開始在政治上逐漸成熟,他見隋室大亂,暗中立下大誌,於是傾心結交賢能之士,得到他們的支持,為建立自己的基業奠定了基礎。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於晉陽起兵,正式舉起反隋大旗。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淵就建唐稱帝,立世子建成為太子,次子世民也因功被封為秦王,擔任尚書令,四子元吉則封為齊王。然而。李世民並不滿足於當一個位於太子之下的秦王,他向往的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因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更加注重謀勢,為建立自己的基業而精心謀劃。
領軍打仗對李世民來說,是一個發展個人勢力的絕好機會。在平定天下的征戰中,李世民不僅招攬了一大批武將,還從敵軍營壘中網羅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將帥之才,如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屈突通、張士貴、薛萬徹、李君羨、張公瑾、戴胄等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秦王府的得力助手,被李世民安置在自己的“天策將軍”府中,使天策府成為自己的軍事決策顧問機構,為爭奪帝位作好武力上的準備。
與此同時,李世民又非常注意延攬智謀之士。早在攻取長安之後,李世民就注意網羅人才,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這時成了他的重要謀士。
房玄齡是齊州臨淄人,起初任隋朝隰城縣尉,後來因事被革除官職,遷居上郡,於大雪天拄著拐杖去拜李世民。李世民一見房玄齡,就像見到久別的故人,於是任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房玄齡從此忠心跟隨李世民,成為他的心腹謀士。
杜如晦是京兆萬年人,於高祖武德四年擔任秦王府的兵曹參軍。不久太子李建成就向高祖李淵建議,調杜如晦任陝州總管府長史。房玄齡得知這一消息後,向李世民說:“秦王府中同僚調走的人雖然很多,但大都不值得可惜。杜如晦這個人聰慧賢明,通達事理,是個王佐之才。如果大王隻想保住秦王的地位,端坐拱手無所作為,就用不上他;但大王若想有誌於天下,則非此人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