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唐宋時期,除了威望極高的祖天師張道陵於大觀二年(1108)被冊封為“真君”外,其他的嗣教天師的賜號都是“先生”,他們死後也並未獲得“真君”稱號。在古代“真君”乃是對神仙的封號,男稱“真君”,女稱“元君”,是一種很高的政治待遇。到了元代,由於龍虎山天師道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些離世天師也陸續得到“真君”的封號,而張繼先就是這些天師中較早得到“真君”封號的一位,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他極大的名氣和影響力。據婁近垣《重修龍虎山誌》的記載,元代第一位得到真君稱號的已故天師為張可大。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忽必烈冊封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為“通元應化觀妙真君”。四年之後,張宗演是第二位獲得真君稱號的天師。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冊封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演道靈應衝和元靜真君”。又過了十三年,在第三批冊封時,張繼先獲得了“真君”稱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冊封第二代天師(嗣師)張衡為“太清演教妙道真君”,第三代天師(係師)張魯為“太清昭化廣德真君”,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為“虛靖元通宏悟真君”。三十六年之後,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未被冊封的已故第四代天師至第三十四代天師全部被冊封為“真君”。
徽宗崇寧四年(1105)封賜張繼先號虛靖先生:
製曰:敕漢天師三十代孫張繼先。天師在漢,玄功著聞。汝為裔孫,不替遠業,傳襲祖法,符水有功,虛靖恬和,道行高潔,宜加顯錫,昭尚真風。賜號虛靖先生。婁近垣:《重修龍虎山誌》第308頁。
《宋史》卷十四“宋徽宗”條,記載了同樣的事實:
五月丙午,月犯氐。漢天師三十代孫繼先賜號虛靖先生,與免本戶田產租徭。尋召赴闕。又詔信州龍虎山張氏自今相龔為山主,傳授法籙者即度為道士,仍賜紫衣師號,著為令。
兩百年後,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贈張繼先虛靖元通宏悟真君:
封三十代真君
上天眷命
皇帝聖旨
元武宗皇帝製曰:朕惟廣成子在崆峒,言契形神之妙;亢桑楚居畏壘,禮膺屍祝之榮;矧奕葉振邁於真風,宜錫號優崇於昭代。嗣漢三十代天師虛靖先生,潛心衝默,繕性粹和,道集虛而悟玄玄,行履常而安止止。嚐因宋主燕閑之問,極陳老氏清淨之宗。神得一以靈,故禱祠而輒應;物歸根曰靜,惟精氣之長存。是用增寵秩於仙階,襲嘉名於祖牒。仍羽人濯暘穀,豈徒想於高蹤;乘白雲歸故鄉,尚祗承於先命。可封三十代天師虛靖玄通弘悟真君。主者施行,至大元年五月日。元明善:《龍虎山誌》第130頁,參見婁近垣《重修龍虎山誌》第322頁。
張繼先無疑是唐宋時期天師道的一位標誌性人物,不僅如此,他也是所有天師中最為響當當的人物。在曆代天師中,除了祖天師張道陵之外,似乎很難有人比得上他的名氣和影響力。漢末以後,天師道聲名隱淪、影響日衰。隨著張繼先天師的橫空出世,其天才的表現、淵博的學識、高妙的道法,折服了世人,扭轉了當時天師道發展的頹勢,龍虎山天師道從此一舉走向中興。由於張繼先是天師道走向中興的關鍵人物,因此人們不吝用仙姿絕人、靈悟宿植、道術驚世、神功妙應、天師複生等這些極盡讚譽的詞語來描繪他。明代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漢天師世家序》稱:“漢末而下,居龍虎山者,岩棲穀隱,修煉以自壽。宋初,漸以道行稱於時,暨大觀崇寧間,虛靖真君出焉,其神功妙應,一發於禦氣煉形之實,而後益振,足以方駕於前矣。”又說:“此吾道之盛由真君(張繼先)而特著也。”《峴泉集》。元代劉塤《隱居通議》卷十六稱:“自昌意以來,號稱神明之胄者,既無不曆亂磨滅,獨漢天師張氏祖諱良,以劍印傳如禹鼎。延至魏晉六朝隋唐五季,逾久而著其承家,至此必亦有尤異取信不惑者,然猶未至益人國也。入宋祥符,冠褐始召,崇觀符籙始盛,其時有虛靖先生,道始顯。”劉塤《隱居通議》卷十六,《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南宋資政殿大學士樓鑰《恭題徽宗賜張繼先禦詩》稱:“竊惟漢天師道成於蜀,而教傳於龍虎山,至三十代而虛靖出,仙姿絕人,道術驚世,人謂天師複生不為過。”《攻媿集》。明代王世貞《弇州四部稿》續稿卷一百五十八說:“至宣政而虛靜先生繼先出,其倜儻變幻,君臣各相競為文彩。”
正是由於張繼先的傑出貢獻,龍虎山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就在張繼先嗣教期間,龍虎山已經一躍而跟當時的著名的茅山、閤皂山的地位持平,形成三山鼎峙的局麵。
《茅山誌》卷十一載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
敕江寧府,即所居潛神庵為元符觀。別敕江寧府句容縣三茅山經籙宗壇,與信州龍虎山、臨江軍閤皂山,三山鼎峙,輔化皇圖。劉大彬《茅山誌》卷之十一,《道藏》第5冊第605頁。
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十說:
金陵之三茅山,大洞之宗壇也;臨江之閤皂山,靈寶之宗壇也;信州之龍虎山,正一之宗壇也。 《道藏》第31冊第400頁。
南宋嶽珂《桯史》卷八說:
今茅山、龍虎、閤皂,實有三壇,符籙遍天下,受之者亦各著稱謂,或者帝王之號,又有其別,殆未可知也。《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冊4401頁。
南宋周必大於乾道癸巳春(1173)《記閤皂登覽》中稱:
蓋天下授籙,惟許金陵之茅山,信州之龍虎山與此山(閤皂山)為三院管轄。周必大:《記閣皁登覽》,見《文忠集》卷一百八十三,《欽定四庫全書》。
此後,龍虎山的發展勢頭不減。到南宋理宗時,敕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符籙。此時的龍虎山已經極為鼎盛,成為“宮觀壓東南”的天下第一福地。四麵八方、各個階層的老百姓向龍虎山湧來,他們“膝行而踵至”,頂禮膜拜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劉塤《隱居通議》卷十六記載:“至穆陵(宋理宗)賜號觀妙先生,可大甫三十五代,其退潮拯旱尤信。由是,龍虎山宮觀壓東南,為福地第一。化人之蒙袂四出者、致方物修士之贏糧訪道者、賈摯幣祈者、謝者、不寧令者,膝行而踵至。居如市,市如邑,兒童下走,順風而呼膺而售者,滋富至莫辨。於是用物宏矣。”元世祖時,命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特加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兼主領三山符籙。正是由於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所奠定的堅實基礎,龍虎山天師道從衰弱走向中興,並一躍而成為江南道教的領袖,成為大名鼎鼎的萬法宗壇。
張繼先天師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還可以從三個方麵得到印證:第一是正一道龍虎宗的晚課中“虛靖天師寶誥”和“祖天師寶誥”並列為本派祖師寶誥。第二是青城山天師洞的天師殿內供奉著隋代石刻張道陵像,旁邊同時供奉著第三十代虛靖天師張繼先的塑像。除張繼先天師外,沒有任何一位天師獲此配祀殊榮。第三是龍虎山天師祖庭留侯家廟中,內有祖天師殿、三十代天師殿和四十三代天師殿。唯有祖先留侯張良、祖天師張道陵、第三十代虛靖天師張繼先,以及人稱“列仙之儒”的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待遇極高,擁有塑像,其餘的天師僅有牌位而無塑像。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曆代天師中,唯有祖天師張道陵和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擁有本派祖師的寶誥,而其他天師並未獲此待遇。1994年張金濤、曾廣亮輯錄的《龍虎山正一日誦早晚課》。早課包括:《澄清韻》、《八神咒》、《開經偈》、《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玉清誥》、《上清誥》、《太清誥》、《玉帝誥》、《天皇誥》、《星主誥》、《後土誥》、《南極誥》、《救苦誥》、《鬥姥誥》、《三官誥》、《玄天誥》、《老祖天師誥》、《葛仙翁寶誥》、《許真君寶誥》、《虛靖天師寶誥》、《東嶽寶誥》、《普化寶誥》、《雷霆總誥》、《社司咒》、《土地咒》。晚課主要持誦《道德經》。
這裏所謂的龍虎山正一早晚課中的“祖天師寶誥”和“虛靖天師寶誥”,乃是道門的一種文體,為駢體短文,是道教徒每天早晚必須虔誠誦習的功課。道教早晚課的內容包括經、誥、咒三大類。其中誥即寶誥,即告,乃仙真教誡告示之真言。清代全真道士柳守元《清微宏範道門功課》的《序》中稱:“金書玉笈為入道之門,寶誥丹經乃修仙之路。得其門,可以複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煉不壞之身。”意思就是說持誦經、誥、咒乃是道士每日修行的主要內容。持誦寶誥看似簡單,實則玄奧。首先,寶誥中常常闡述仙真祖師的生平偉績,因此持誦寶誥產生敬慕之心。對初入道門的人來說,還是一次道教曆史和教義的普及教育。其次,早晚功課實際上是一種“內齋”法,早晚的誦讀寶誥既可以養生,又可以檢束人的身心,使人心地清淨。再次,道門中人相信仙真的寶誥中願力廣大,時常虔誠念誦不懈,即能與仙真感應交通。此外,他們還相信持誦寶誥能滅罪消衍、禳災祈福,獲得不可估量的功德。因此,道教持誦寶誥有嚴格的禮儀和規定,必須凝神靜氣、莊嚴肅穆。
虛靖天師誥
誌心皈命禮
白雪丹消,黃芽舊積。文章星鬥,老君授三五飛步之玄;玉局籙符,漢祖傳正一斬邪之旨。於以登名於紫府,於以掌握於雷霆。伐疵癘於青城,滅妖氛於下界。巍巍蕩蕩,妙妙玄玄。去太極登紫微,聚三華朝五炁。隨機格物,閑邪存神。祖師三十代天師虛靖衝弘悟道真君,玄風演化天尊。《諸師真誥》“虛靖天師誥”,《道藏》第5冊,第7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