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何以高壽(3 / 3)

他常年練習毛筆字,書法效法黃庭堅,有時也寫鍾鼎體和隸書。他還喜愛寫詩作畫,早在幽禁台灣新竹井上溫泉時,對第一位前去探望他的軍方人士莫德惠,就即興書寫五絕一首:“十年無多病,故人亦未疏;餘生烽火後,唯一願讀書。”

如前麵章節所述,張學良蒔養國內外的各種名蘭,不惜工本,在蘭界傳為佳話,對蘭文化之研究,造詣頗深。

合理膳食,樂群好玩

張學良幽居期間,蔣介石用一個團的經費監護他,盡管在抗戰後期和台灣“二二八”事件前後,生活上遇到一些問題,但時間都較短。總的來說,蔣介石在物質生活上沒有虧待他。難怪張學良給蔣介石寫的挽聯為:“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關懷者,則主要是指物質生活。尤其是宋子文、宋美齡,對張學良的生活更為關切,有些食品、水果,都是他們從國外買來送給他的。

張學良多吃素食,果菜占其飲食的相當部分,有人說東北人愛吃大塊紅燒肉,張學良除炒菜中有少量的精肉外,平時極少吃大塊豬肉。他住台灣40多年飲食的標準是:一是麵粉做的大餅、饅頭、麵條、糕點成為一日三餐的主食,有時也吃點米飯和牛奶。二是愛吃鮮活水產,包括黃魚、鯧魚、海蟄、海蝦、大蟹、帶魚等。他認為這些水產含有豐富的鈣、蛋白質、脂肪酸,可以分解膽固醇,有益於老年血管暢通。三是常吃果菜。可見講求飲食結構,也是促成他長壽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1978年張大千回台灣定居後,他參與“三張一王團團會”(三張以年齡次序為張群、張大千、張學良、一王即王新衡),每月聚集一次,輪流作東,談寫詩作畫之經。這一活動,為其生活增添了情趣。

張學良是一個“京戲迷”。一年四季常唱京戲。高興起來或不看書寫字,就以唱京戲為樂。一些早年流傳大陸而在台灣聽不到戲段子,能在他口裏哼出來,人們聽得津津有味。

問他這“底子功”是怎麼練就起來的,他總是笑著回答說:“得益於東北,得益於老家嘛!”原來他在青少年時,就已是個“京戲迷”了。

1993年8月上旬,他在台北與朋友談京劇時說道,他略知京劇發展史二三,先後聽過名家譚鑫培的戲,30年代聽過京劇名家陳德林、裘桂仙、楊小樓、郝奉壽等人的戲,以後又聽過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的戲。張學良在台北的弟弟張學森也很愛京戲。1990年前後每周邀台北名琴師馬慶琳到家中操琴吊嗓子,張學良也參與其中。有人戲言張氏兄弟倆是一對“戲胞”。

良好的醫療條件

常言,人吃五穀雜糧,誰不得頭痛腦熱,張學良也不例外。他在貴州幽居期間患闌尾炎,因得到當年貴州省醫院名醫的及時治療,轉危為安。晚年在台灣患腦溢血,也因榮民醫院的及時搶救,“有驚無險”。後來,張學良把他的長壽歸結為上帝的恩賜。實則因上述條件使然。

1991年,台灣的一些新聞記者摸不透他的健身之道,利用當年3月10日下午張學良獲準赴美探親而在中正機場公開露麵的時機,紛紛前去追蹤采訪,詢問“長壽要略”,想揭開他的健康之謎。張學良笑著說:我的一生諸位都知道,作為“刁民”過漫長的漂泊生活,移居台灣45年大家都看到,過的是幽禁生涯,我用行動公布了我的“養生之道”。沒有多少好談的,不必對我作宣揚了。

到蔣經國接管蔣介石權力中期,張學良認為自己人生的大半已嚐遍苦與樂,剩下的小部分不至於壞下去,就得避開政治旋渦,像以往幽居在山上時那樣,“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過那種讀書、寫字、練身、研究曆史、養花種樹的生活。這恐怕真是他的“長壽之道”。

在張學良健康長壽的因素中,無私無畏的心態最為重要。長壽歌稱:“難割舍的功名利祿,要死要活的進退榮辱。想上不想下,能贏不能輸。紛紛嚷嚷,忙忙碌碌。嘴裏說不在乎,心理卻在打鼓。”在這些方麵,張學良真正做到了視功名、利祿、財富如糞土,不計進退榮辱,能上又能下,能放又能收,淡泊明誌,寧靜致遠。這是我們常人難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