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早期,中國還是十分強盛的。日本,雖然在1885年時,同意從朝鮮半島撤軍,但是它從未停止過對朝鮮的覬覦。李鴻章有遠見地預見了日本的今天。他說,在若幹年之後,日本一定會卷土重來,與中國爭奪朝鮮,為了防止悲劇的發生,李鴻章在直隸省建立起了強大的海軍力量以應對此事發生。在戰爭爆發以前,他的女婿張佩綸呈交了一份關於向日本開戰的奏折。但對於處事謹慎的李鴻章而言,即使他知道中日之戰一定會爆發,在戰爭真正爆發之前他也不敢輕舉妄動,轉而埋頭為戰爭做積極準備。
雖然在朝廷中另一派正在興起的勢力強烈反對李鴻章一家?,但慈禧太後非常器重李鴻章,使得他對中日問題能夠堅持自己的處理方法。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朝鮮東學黨起義。東學黨是一個半宗教、半政治性質的會黨組織,類似於中國的太平軍,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鎮壓。朝鮮作為大清的附屬國,在國家內部遇到嚴重的黨派之爭時向清政府請求幫助,清政府沒有不同意之理。接著,清政府便派出一支軍隊協助其進行鎮壓。根據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規定,朝鮮國若有動亂等重大事件發生,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因此,在清政府派兵進入朝鮮之後,便將情況告知日本外務省。接著,日本緊隨其後,?1894年秋,反李派在光緒帝麵前已有強大的影響力,此時,慈禧太後覺得有必要給她的老朋友寫一封信,並在信中給予其信心。
派遣了一支規模更大的軍隊進入朝鮮。如此看來,日本表麵上是根據《中日天津條約》派遣軍隊進入朝鮮,實際上是為自己出兵朝鮮製造借口,以更好地挑起中日兩國的戰爭,而清政府的出兵正中了日本的下懷,兩國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
1894年7月25日,在朝鮮豐島海麵,日本軍艦突然向中國軍艦發起了攻擊。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已經顯而易見,不必贅述。正如大家所知,大清陸軍與海軍的作戰能力是非常差勁的,因此,對於日本而言,唯一的問題就是如何用最小的代價把清軍徹底擊敗。在如此緊要的關頭,大家把希望寄托在李鴻章斥巨資建立的海軍身上。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鴻章之前斥巨資建立的軍隊以及各種儲備物資,在此次戰役中毀於一旦,這對他而言是一生的恥辱。接下來締結條約。在締約方麵,沒有人比李鴻章更有經驗。慈禧太後也稱,大清需要李鴻章這樣的全權代表與他國商議相關事宜。
接著李鴻章在他兒子李經方--清朝駐英國公使的陪同之下前往日本。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內容主要包括:承認朝鮮獨立,大清不再為朝鮮的宗主;割讓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以及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等。
《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李鴻章招致了大清民眾無盡的罵聲,李鴻章將這些罵聲稱為“狼嗥狗叫”。接著,許多奏折湧向光緒帝,眾臣紛紛怒言李鴻章就是賣國賊。這種情況與十年前《李巴條約》簽訂時極其類似,人們希望對李鴻章處以極刑。但是,在慈禧太後的保護下,李鴻章必然相安無事。在慈禧太後看來,李鴻章是一個救大清於水火之中的大英雄。雖然在金錢上損失巨大,但至少能夠讓大清免於戰爭。慈禧太後對李鴻章如此鼎力相助,自然也招來一片罵聲。
由於李鴻章的堅持和慈禧太後對他的支持,大清在與日本交手時損失相對減少,但日本野心勃勃,《馬關條約》的簽訂並不代表此事已經完結,更可怕的還在後麵。
《馬關條約》的簽訂嚴重損害了俄、德、法三國在華的侵略利益,他們逼迫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清政府,這就是著名的“三國幹涉還遼”事件。美國作家、傳教士明恩博對此讚美道:“也許是因為所謂‘外交政策’的原因,英國才選擇完全保持中立,但這一選擇是非常明智的。”
麵對歐洲三大強國的威脅,日本隻能選擇屈服,將遼東半島歸還清政府,但是同時,清政府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首先付給日本三千萬兩白銀,其次是增設了新的通商港口。這也是歐洲第一次以“調解人”的身份介入到中國外交事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