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實卻與一個理論相悖。當慈禧太後開始進行反對外國人的暴力活動時,她實際上已經站到端王、董福祥、毓賢一邊,使得朝中進步和保守兩派勢力原本平衡的狀態被打破。除了這一段短暫的混亂時間,在二十世紀到來之時,慈禧太後仍是愛國人士憤恨的對象。但無論如何,她卓越的治國能力使中國在麵對其他國家侵略時能夠奮勇抵抗,但與此同時她也讓國家過早地陷入困境中難以自拔。
如果一些反洋人的活動是在朝中那些開明、進步的大臣鼓勵下積極進行的,那麼那些狂妄自大的皇室成員、守舊的滿族旗人、心胸狹隘的文人會更希望攪亂他們的計劃,這樣我們就很容易相信,在光緒帝登基之初、慈禧太後獨攬大權進行攝政之時,中國各地爆發的大多數暴亂活動是在朝廷的煽動下進行的了。
地方政府對外國人抱怨連連,他們不僅導致地方財政收入銳減,還增加政府的工作量,因此,地方政府也十分想要好好教訓一下這些入侵者。同時,除清軍以外,一些好事之徒也不斷勸誘地方政府參與到反洋人活動中來。他們經常在外國傳道會大樓、外國領事和其他外國人的住宅周邊遊蕩,如果遇到外國人抵抗,他們會對其進行恐嚇甚至將他們置於死地。破壞教堂、縱火、暴力襲擊、謀殺等事也時有發生,接著清政府不得不賠款、道歉,然後將相關官員革職,大清人民對這些“洋鬼子”的恨意油然而生。
大致的情況便是如此。1891年6月,在光緒帝發布各地停止反洋人活動的詔書之後,反洋人活動迎來了最嚴重的危機。此份詔告中我們能夠看到光緒帝的真誠,但不幸的是,人們卻不一定百分之百去遵從。就如中國古語所言:“山高皇帝遠”。光緒帝麵對這樣的情況也無可奈何。經過一段短暫的平靜後,1895年偏遠西部地區的四川爆發了一場嚴重的暴力衝突。同時,東南部地區的福建也爆發了一場更為嚴重的暴亂。這兩場暴亂主要針對的是外國傳教士。因為在1894年秋天的時候,日本軍隊入侵中國,舉國上下對此行為表示憤怒,最後這些憤怒被發泄到所有外國傳教士身上。
在1894年還發生了幾件重要大事。首先是中日戰爭爆發,其次是在北京接見外國使臣的問題最終得到解決,最後便是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與慈禧太後六十大壽和在北京接見外國使臣相比,中日戰爭更引人注目,因為它對中國產生極其嚴重的影響。
1894年11月12日,光緒帝在文華殿接見各國駐京使臣,當時,外國公使們告知總理衙門他們有一些關於慈禧太後六十大壽的賀信想要呈交給光緒帝。因此清政府不得不接受外國使臣的請求。光緒帝因此在紫禁城內接受了他們的覲見,覲見的地點定在文華殿。
文華殿意為“文學百花齊放之殿”,是皇上用來舉行經筵典禮的地方。在經筵典禮舉行之日,皇上會在此撰寫禦論,向文臣闡述自己學習“四書五經”的心得。此前,文華殿從未用來接待過外國使臣。在紫禁城中,它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宮殿,其地位僅次於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
為了此次接見,文華殿裝飾一新,玫瑰色真絲簾子在黃色吊繩的襯托下顯得異常別致,在偌大的宮殿之中,擺放著一張龍椅,龍椅前放置了一張鋪著黃色緞子的小桌,而龍椅後麵是繡著孔雀羽毛的真絲簾子。除此之外,整個宮殿別無他物了。
坐在龍椅上,殿中所有事物都能夠一覽無遺,雖然難以看清每個人的眼睛,但底下人說的每一句話都能夠聽得一清二楚。在高台下,站著王公大臣,皇上坐在龍椅上,他身穿黃色龍袍,頭頂皇冠。恭親王和醇親王站在他兩旁主持這次接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