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緒帝剛剛開始親政時,他積極接受西方新理念,並打算把這些理念用到治國之上,他期望在他的努力之下大清能夠變得更強盛。雖然誌向高遠,但由於體質虛弱、生性膽怯,他的遠大誌向並沒那麼容易實現。現在他首先需要做的是以自己的名義發布詔書。
到目前為止,那個能夠激起光緒帝推翻舊製,改革創新決心的人還沒出現。光緒身邊的太傅翁同龢,雖然在政治上比較中庸,但是在光緒帝的影響下也能夠順應潮流,接受新思想。曾國藩之子曾紀澤,襲父一等毅勇侯爵,一直被光緒帝視為好友,他是中國第一個派往倫敦的駐外使節,但不幸的是,他在1890年過早地去世了,也就無法參與到光緒帝後來轟轟烈烈的變法之中。曾紀澤一生學貫中西,是一名成功的外交家,但是在各種勢力的壓製下,他在朝廷中無法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在光緒帝剛開始親政,仍然膽怯並希望慈禧太後能夠進行訓政之時,醉心於皇權的慈禧太後當然不會推卻。她欣然接受了訓政的請求,繼續垂簾聽政,在未來的兩年多裏,光緒帝仍然生活在慈禧太後的陰影之下。
1887年,既是光緒帝親政的時間,也是他大婚的時間。然而,他大婚的日子和他親政一樣,都被推遲了。慈禧太後不希望光緒帝像同治帝一樣,選擇一個慈禧太後並不滿意的女子為妻。同時,她也意識到讓她家族的成員與光緒帝聯姻,對她控製光緒帝、獨攬大權是極為有利的。她的嫡親弟弟,滿洲鑲黃旗副都統桂祥,是最受她寵愛的親人之一,他的女兒們也深得慈禧太後寵愛。桂祥的大女兒,不善言辭、身體虛弱且貌不出眾,比光緒帝年長三歲,但慈禧太後仍然認為她是皇後的最佳人選。在慈禧太後看來,光緒帝是否有鍾情的皇後對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位皇後是否易於自己掌控,並聽命於自己。1888年11月初,光緒帝畏於慈禧太後權威,被迫與桂祥的大女兒成婚。
接著,《京報》中刊登了慈禧太後的懿旨,內容如下:“皇帝寅紹丕基,春秋日富,允宜擇賢作配,佐理宮闈,以協坤儀而輔君德。茲選得副都統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端莊賢淑,著立之為皇後。”
在光緒帝選後的同時,他還選了兩個妃子,一個是珍妃,還有一個是珍妃同父異母的姐姐瑾妃,她們都姓他他拉氏,是禮部侍郎長敘的女兒。據宮中傳聞,皇後不受光緒帝寵幸,因為她是光緒帝的表姐,他們成親是違背祖製的。1889年1月份的時候,太和門突然失火,這讓宮中認為此乃老天反對他們成親的信號。雖然後來隆裕皇後不受光緒帝寵幸,但是她卻沒有讓慈禧太後失望。即使在光緒帝被軟禁之後,她也依然默默地站在專橫的慈禧太後身邊,聽從她的安排。雖然作為皇後她沒有多大權力,但是她的尊貴身份和地位卻是慈禧太後賜予的,她對此心懷感激。
在定好皇後人員之後,禮部草擬了一份大婚慶典計劃,並呈給慈禧太後過目。雖然朝廷裏已有一套成熟的大婚慶典流程,但不幸的是禮部還是在祭天典禮時出了差錯,結果禮部所有官員被降職,以示懲罰。在錯誤被糾正後,慈禧太後最終把舉行大婚慶典的日子定在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