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張居正,字叔大,湖北江陵人,世稱“張太嶽”或“江陵先生”。他從小聰明過人,15歲時即為明諸生,巡撫顧璘看到他的文章後非常驚奇,認為他有治國之才。不久居正鄉試中舉人,顧璘解下自己的犀角腰帶贈給他,並且說:“日後你將成為國家棟梁,腰纏玉帶,這犀帶還不足以顯示你的高貴身份。”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進士,選庶吉士,每天研究學習治理國家的典章製度。內閣大學士徐階等人對他十分器重,朝廷授予他翰林院編修一職。中間曾因事還鄉,不久又回京任職。

張居正麵目清秀,長須垂至腹部,辦事果斷,敢作敢為,自認為有豪傑之風。但他為人深沉,有城府,別人都難以估摸他的性格與為人。嚴嵩、徐階、高拱在朝中相繼擔任首輔,互相攻訐,張居正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應付裕如。

徐階取代嚴嵩為內閣首輔,十分信任張居正。世宗死時,徐階負責起草遺詔,許多問題都曾與張居正共同商量謀劃。不久,張居正升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因為裕王繼承了皇位,作為裕王侍講官的張居正得以快速進入內閣,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不久又晉升為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頭銜。這時,離他任五品學士官才一年多。

當時內閣首輔是資格很老的徐階,徐階和內閣另一名大學士李春芳都待人謙虛有禮,張居正進入內閣最遲,但他卻儼然以宰相自居,對六部官員十分倨傲,從不聽取別人的意見,因此,別人都有點敬畏他。

徐階退休回鄉後,要他的三個兒子都小心地為張居正辦事,聽他的話。當時的內閣首輔高拱對徐階十分痛恨,唆使言官幾次彈劾徐階,徐階的幾個兒子都被牽連定罪。張居正在高拱麵前為徐階一一解釋,說好話,使高拱稍稍有些改變主意。

穆宗死,神宗繼位,宦官馮保與張居正聯手,以兩宮太後的詔旨驅逐高拱出內閣,張居正成了內閣首輔。當時神宗僅僅9歲。

明神宗一切委諸張居正,張居正也以天下為己任,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製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淩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吏治,主要推行了加重朝廷主權、考核官吏職責,嚴格獎勵和懲罰、統一朝廷號令等措施。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是張居正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生機。

張居正是一個性格複雜多麵的人物,他城府極深,性格堅毅,不怒自威,既有豪氣,又有傲氣,還間雜流氣。低賤的出身,官場的紛爭,強手對峙中的角逐,種種不利因素,都能成為他積蓄力量,提高權力和威望的台階,這是他性格中的主導麵。然而他也有蠻橫、短視、氣餒的時候,這深藏在內心深處的負麵因素,限製了改革事業的深化,也預設了他身後一敗塗地的陷阱。

張居正死後,反對派很快發起了攻擊,張居正的改革成果被破壞。明朝從此一蹶不振,陷入了衰敗沒落、無可救藥的深淵。

張居正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物,他從寒微草根成為救時宰相,一生有很多值得總結借鑒的地方。但他的大起大落也很值得人們深思。我們該如何做人、如何交友、如何為官?希望本書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