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黃立貴的故事(1 / 2)

黃立貴是著名的紅軍指揮員。他身高體壯,打起仗來如猛虎下山,人稱“黃老虎”。

1908年出生在江西省橫峰縣青板鄉黃家村一個貧農家裏,小時當過長工。

1927年,黃立貴參加了方誌敏領導的弋橫暴動,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2月,敵人向弋陽、橫峰起義地區大舉進攻,革命受到嚴重挫折。這時,黃立貴是家鄉的遊擊隊長,敵人指名要抓他。他的父親黃金冬趕去通知他逃走。黃立貴脫險了,父親卻被敵人刺死在禾堆中。黃立貴悲憤交加,決心參加紅軍,誓為父老鄉親報仇。

黃立貴智勇雙全,機動靈活。因此很快就升任為排長、連長、營長。後來曆任閩北獨立團團長、閩北獨立師師長、閩贛省革命委員會委員、中共閩贛省委委員、閩中軍分區黨委書記等職務。

黃立貴不僅足智多謀,善於用兵,而且身先士卒,勇猛異常。

1932年9月,紅十軍主力第二次入閩,獨立團協同作戰。9月20日攻打浦城時,由於城牆高達兩丈多,牆上敵人火力很猛,我軍缺乏炸藥,爬城牆的梯子又太矮,因而兩次進攻都不能得手,獨立團副團長李金生犧牲。黃立貴眼看著戰友們一個個倒下,怒不可遏,率領敢死隊,乘夜晚用長竹梯三次攻城。他攀上城頭時,正和敵人的巡邏隊相遇,他迅疾地將一顆手榴彈擲向敵群。戰士們也隨即爬上城頭,向敵人開火。這次戰鬥消滅了敵軍兩個團,俘獲四百餘人。

1933年10月,蔣介石發動了第五次“圍剿”。閩贛省蘇維埃所在地黎川失守,閩北蘇區與中央蘇區被切斷。黃立貴當時任紅七軍團二十一師五十八團團長。他率領部隊在敵後掩護主力紅軍撤退,後重返閩北蘇區。幾個月以後,建立了九萬多人口的建(甌)、鬆(溪)、政(和)根據地,既保存了實力,又擴大了革命影響。在中央紅軍長征後,贛東北根據地也喪失了。

1935年1月,閩北黨政機關被迫退出大安,轉入武夷山中與敵人展開了艱苦的遊擊戰爭。為了統一部隊的指揮,中共閩北分區決定,將五十八團與其他部隊合並,改編為閩北獨立師,黃立貴擔任了師長。

1935年元宵節前夕,黃立貴提出了行動計劃,他說:“明天是元宵節,陳坊一帶群眾有舞龍燈的習慣。陳坊敵人外圍堡壘多,不能硬打。我們可以急行軍到陳坊,借用群眾的龍燈、鑼鼓,雜在人群裏,偷越敵人的碉堡,消滅敵人。”第二天晚上,部隊按計劃衝進了街道,敵人全部被繳了械。這一仗消滅敵人一個連。

3月,軍分區司令員李德勝叛變後,與敵人相勾結,把黃立貴的部隊騙到江西貴溪門房耳口寨附近。部隊被敵十二師三個團包圍在一個兩麵絕壁的山穀中。前麵山穀子已被一營敵人堵住,後麵敵人兩個多團截住了退路,處境十分危急。黃立貴和往常一樣沉著冷靜,他分析了敵情,提出一個大膽的措施:向後突圍。他認為,前麵一營敵人堵不住我們,敵人怕我們部隊從前麵突圍,一定會調動後邊敵人繞到前麵去。結果,正如所預料的一樣,第二天拂曉,當隊伍從後麵撤出山穀時,沒有遇上一個敵人。

但是,部隊的處境仍然十分困難。敵人兵力遠遠超過於我,又倚仗著星羅棋布的碉堡,層層包圍,反複“清剿”,加上采取移民並村的“隔離政策”,紅軍同群眾的聯係幾乎被隔斷。同時,由於李德勝的叛變,僅有的一部電台也損失了,使閩北黨組織同黨中央、中央分局中斷了聯係。

在革命遭受挫折的困境中,黃立貴主張部隊分散發展,打到外線去,挺進敵後,建立遊擊根據地,由單純防禦轉變為防禦與進攻相結合。他說,敵人全部兵力都集中到了根據地,後方非常空虛,許多重要城鎮都隻有少數保安隊駐守。紅軍如能乘虛而入,就有辦法解決財政經濟方麵的問題。分區黨委采納這個意見,提出了“向敵後挺進,創造新遊擊區”的方針。

當部隊進入敵後,敵人的碉堡封鎖線便破產了。於是敵人采取了跟蹤追擊和分路合擊的方法,妄圖消滅紅軍。黃立貴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以拖對追,有條件時就打一仗;以分散對集中,以集中對分散,牽著敵人鼻子兜圈子等辦法,在“拖”或伏擊中消滅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