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門捷列夫(3)(2 / 2)

是的,別的化學家也曾嚐試過。不過嚐試之後,能夠發現周期律,並且利用它來進一步發展科學的,卻隻有門捷列夫一個人。因為事實上,這件事並不那麼簡單。

元素的真正關係,其實是亂成一團,極難理出頭緒的。要認識這種複雜的化學秘密,非有極高的智慧、極豐富的想象力不可。

第一,不少元素的原子量測得不準,有7種元素的原子量和現在采用的數值差了好幾倍。還有幾種測得不夠準確,因此排表時次序給打亂了。

他按著原子量把元素排列起來,但他不知道有幾種元素原子量沒有算準確。由於當時的研究方法,錯誤是免不了的,可是那些錯誤是若幹年後才查出來。門捷列夫無從知道,要把所知道的元素排成一張表是很不容易的。那些元素往往像沒有受到訓練的新兵一樣,擁擠在一起,破壞了隊形。這就使門捷列夫不得不憑著自己的天才,強迫它們站到各自的真正位置上。

他將鈾的原子量由120改為240,釷由116改為232,鈰由92改為138,銦由756改為113。

第二,我們現在已知的原子量有上百種,可是當時發現的元素隻有60種左右,因此把元素按原子量順序排隊時,就容易錯位。而一位排錯,後麵的位置就全不對了。

例如站在第4號元素硼和第11號元素鋁下麵的是第18號元素鈦。它們中間的間隔是六個元素,是一個完整的周期,這好像很有規律。但是就性質來看,鈦在硼和鋁這一族中,顯然是“外路人”,它的位置,應該在隔壁的碳族裏,於是門捷列夫決定把鈦從第18位上搬開。

“這裏應該是一個未知元素站隊的地方,這未知元素應該像硼和鋁!”

他肯定地說。

於是門捷列夫就在這裏留下了一個空格。跳過這個空格,鈦就站在與它有親緣關係的碳族中了。鈦以後的元素呢,也都可以按照原子量遞增的順序一個一個往下排,不致亂隊了。

門捷列夫就利用這樣的空格,強迫各種元素站到各自應站的位置,免得破壞周期律。

可是門捷列夫也沒讓這些空格成為完全的空白點:他往裏麵填進了些自己臆造的新元素。

他給它們定名有類硼、類鋁和類矽。他又預言他自己臆造的這些誰也不知道的物質,會具有怎樣怎樣的性質。他甚至說明了它們的形狀、原子量以及它們同別的元素化合而成的化合物。

門捷列夫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堅信自己發現的周期律是正確的。可是在別的許多化學家看來,這簡直是一種狂妄的行為。

但是,好幾年過去了,門捷列夫周期表中的空格還是空著,隻有一些幽靈般的、臆造的物質待在裏麵。誰也不重視它們了,更糟的是人們簡直忘掉了它們。

門捷列夫發表了周期律以後,爭奪這個發明權的鬥爭立即開始了。門捷列夫忍受了許多外國學者的抨擊,他們企圖否認周期律是門捷列夫發現的,企圖否認俄羅斯偉大學者發現這一規律的優先權。

1870年,在德國化學通報和化學年鑒上登載了布洛姆斯特蘭德和邁耶的論文,稍後又有包姆豪威爾所寫的小冊子,都對門捷列夫的發現表示懷疑。

對於他們,門捷列夫認為不值一駁。但攻擊並沒有結束,門捷列夫都給予了反駁。

發現了偉大的自然法則,為整個的下一步研究元素指出了方向的門捷列夫,為了保證他發現周期律和創立周期係統的優先權,在當時進行了激烈的鬥爭。

門捷列夫對他自己的原理的正確性有無限的信心,對他自己的預言曾這樣寫道:“我決定這樣做,預言中的元素一個個遲早會被發現,但也有可能這些周期表中的元素始終隱蔽著不讓化學家發現。”門捷列夫有時懷疑他所預言的元素是否能在他活著的時候被發現出來,但這事情卻終於實現了。

1875年9月20日,在巴黎科學院會議上宣讀了維爾茲的學生布瓦博德朗的一封信。

“前天,1875年8月27日,夜間3~4時,我在比裏牛斯山中皮埃耳菲礦山所產的閃鋅礦中發現了一種新元素……”信上說。

新元素終於到來了!

布瓦博德朗在來自比裏牛斯山的閃鋅礦的光譜中發現了明亮的紫色譜線,這是任何一種已知元素所不具有的。他又將閃鋅礦物提純並觀察到更強的紫色譜光,於是得到一種新元素。為了紀念他的祖國,他把這一元素命名為镓。

1875年9月20日在《巴黎科學院院報》上,報道了這一發現,標題為——從比裏牛斯的閃鋅礦中發現的新金屬元素镓的化學與光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