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貝采裏烏斯(1)(1 / 3)

生平

在瑞典林徹平地區附近,有一座優美的小村莊,叫威菲鬆達。它的周圍是廣饒的田野,一條小河流過村莊的南麵。1779年8月20日,瓊斯·雅各布·貝采裏烏斯就出生在這個村莊裏。

小貝采裏烏斯的父母都是農民。在他4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和2歲的妹妹改嫁給了一位心地善良的牧師。兩年以後,貝采裏烏斯的母親也去世了。幸運的是,自己已經有5個兒女的繼父對兄妹倆就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對他們進行培養、教育。牧師並不富有,但不久他仍然盡力籌借了相當大的一筆錢,為7個孩子請了一位博學的家庭教師。

在家庭教師對孩子們進行教育的同時,牧師還非常注意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欲,經常專門為了教育的目的而帶領他們去郊遊。小河邊有各種各樣的植物。清澈見底的水中,魚兒在遊水吐泡,小蝦、小蟹在鵝卵石中鑽來鑽去。

小河邊一年四季的景物各不相同。對孩子們來說,沿著小河旅行無疑是一場非常有吸引力的遊戲。貝采裏烏斯更喜歡這種旅行,尤其是繼父經常在他觀察事物時加以指點與幫助。漸漸地,他開始全身心地愛上了大自然。有時他就躺在河邊軟軟的草地上,仰望著天空中的朵朵白雲。他仿佛覺得自己已經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

1793年,14歲的貝采裏烏斯進入了林徹平中學。對於那些繁雜的社會科學課程,他學習並不十分努力;但對自然科學課程,他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經常搜集各種植物、動物的標本,還喜歡去打獵。在一位剛從西印度群島作學術旅行回來的新博物學教師的指導下,貝采裏烏斯開始對林徹平地區的動植物進行較為係統的研究。在整個中學階段,他給老師們留下的印象是:一個天賦好、誌向廣泛但脾氣很急的年輕人。

中學畢業後,貝采裏烏斯希望能夠繼續深造,繼父同意了他的要求。1796年9月,17歲的貝采裏烏斯來到烏普薩拉——瑞典古老的大學城。隨即他通過了入學考試,成了烏普薩拉大學的學生。由於繼父無力為他提供更多的資金,所以他的生活相當艱苦。為了能使自己的生活狀況有所改觀,貝采裏烏斯就去給別人當家庭教師。雖然收入相當微薄,但這種自食其力的生活卻培養了他堅強的意誌和熱愛勞動的品格。為了給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的孩子上課,貝采裏烏斯又開始自學法語、德語和英語,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自學經曆,所以這些語言方麵的知識在他後來利用多國語言研究各種學術著作中起了很大幫助作用。

1798年秋天,大學生貝采裏烏斯獲得了一筆獎學金,這樣他就有了較充足的時間去研究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必為了生計東奔西跑了。很快,他通過了自己的本專業醫學哲學的考試。直到這時,貝采裏烏斯對自己以後畢生所從事的事業化學,還沒有多大興趣。

最終促使貝采裏烏斯將他的精力用到化學方麵的是一次考試。在大學三年級的一次各科考試中,他的化學成績排在了全班的最後,要不是其他學科成績優良,他就很可能被開除了。從此以後,不甘居人後的貝采裏烏斯開始主動地學習化學。此時,這位年輕人開始研讀德國化學家吉坦尼爾的教科書《反燃素化學基礎原理》。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教科書。貝采裏烏斯後來回憶道,正是研讀了這本書後,他對於化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他的頭腦裏充滿了各種化學實驗和化學知識。

此時,高年級的大學生每周有三次去化學實驗室親自操作的機會,對此貝采裏烏斯並不滿意,他希望參加實驗的機會能再多一些。於是,他常常趁化學老師不在的時候偷偷溜進實驗室參加實驗。他的行為被老師發現後並沒有受到責罰,老師同意這個已經嶄露化學頭腦的學生可以隨時進入實驗室,有時還讓他幫助自己製造一些化學藥品。在不斷的試驗中,貝采裏烏斯接觸的新知識越來越多。

在一本回憶錄中,貝采裏烏斯記述了這時發生的一件事:“有一次,我正忙著製取硝酸,突然發現放出一種氣體。為了弄清這是什麼氣體,我就把它收集在玻璃瓶裏。我認為這種氣體就是拉瓦錫所說的氧,當我把一根已經失去了火苗、即將熄滅的小木柴放入玻璃瓶中時,瓶內立刻燃起了一團明亮的火焰。這時,我體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喜悅。”

那時,拉瓦錫的氧的學說正深入到化學理論當中並開始代替過時的燃素論。在燃素論與拉瓦錫學說的擁護者之間進行著激烈的辯論。在瑞典科學界占統治地位的還是燃素論,貝采裏烏斯的老師們都是信奉舊觀點的,而他們的這位學生則接受了拉瓦錫的學說。貝采裏烏斯在實驗室裏製備了大量的氧,經常當著同學們的麵進行在氧氣中燃燒各種物質的實驗。對於這些同學來說,這是使他們認識拉瓦錫氧的學說的最早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