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再見明眸的微笑(1)(1 / 3)

傳說,釋迦牟尼佛祖曾經手拈金色波蘿花遍示大眾,其間隻是帶著他那不動聲色的笑意,從容不迫,意態安詳,這就是“拈花惹草”典故的由來。佛祖在這裏所傳示的,正是一種無言的心態——至為安詳、靜謐、和諧、美好的心態。在佛光的映照下,魚兒在蓮花中穿梭、嬉戲。佛祖的微笑雙眸,看著那金色的光輝撒在這裏的每一片土地上。親切、包容與美麗融合於此地,這就是泰國。

第一節在自然中暢遊

所到泰國之處,經常能讓人感覺像是“在自然中暢遊”,最親切的交通工具“大象”就是大自然孕育出的傑作。在這裏,你可以騎著大象穿越叢林、爬山涉水、品味野趣,再沿著崎嶇不平的林間小路體驗一下鄉間的牛車之旅,享受那別樣的悠閑。最後,乘坐竹筏沿溪而下,觀賞山穀河川及周圍的原始森林美景,感受時光的寧靜與祥和。

1.白象的淨土

泰國人將自己國家的疆域比做大象的頭部,將北部視為“象冠”,東北部代表“象耳”,暹羅灣代表“象口”,而南方的狹長地帶則代表了“象鼻”。泰國曆史上稱為“暹羅”,由握有宗教及世俗兩種權力的君主“泰皇”所統治,有著極其古老的文明。

傳說,有位錫蘭高僧帶了幾顆佛舍利來到泰國,為了不讓人搶走,便決定將舍利放在白象身上,由白象選擇一處可以建寺供奉舍利的福地。白象隨意遊蕩,便在眾多寺廟的門口一一趴下,人們就在這些地方建了舍利塔,因此在泰國處處可見金色的寶塔。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其母夢見白象後誕生的,因而古往今來,泰國人將白象視為鎮國瑞獸,象征昌盛吉祥。象雕經常與佛祖雕像擺放在一起,供人們祭拜。

泰國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的中南半島的心髒地帶,舉國上下都尊崇佛教。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東南亞地區宗教、文化和各民族活動的聚集地。泰國麵積為51.4萬平方千米,與法國國土相仿。泰國西北與緬甸為鄰,東北接老撾,東連柬埔寨,南部與馬來西亞接壤。

在泰國北部的崇山峻嶺中,有四條銀色的白鏈順著北高南低的地勢,向南流動,其中難河、永河、濱河貫穿於風景如畫的幽穀中。那空沙旺附近,這三條河相聚彙成一條大河,向南繼續流40千米,到猜納附近分為兩支,西支叫“他真河”,東支即“湄南河”。這兩條河最後均注入曼穀灣。“湄南”在泰語中是河流的意思,而真正的名字應為“昭披耶”河,泰語的意思是“河流之母”。它是泰國河流中水量最大、長度最長的河流,因而得名。

湄南河全長約1352千米(從濱河河源算起至出海口),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之一,流域麵積為15萬平方千米,約占泰國國土麵積的1/3。泰國耕地集中的地區為湄南河流域。湄南河的水量分布均隨季節而急劇變化,旱季、雨季的流量相差達10多倍。雨季來臨時,河水會泛濫成災,但也帶來了一層肥沃的泥沙,這為沿岸的稻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古代中國和暹羅的交往中湄南河功不可沒。大約公元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曾派遣使節出使湄南河流域的“暹羅”,即泰國。素可泰王朝與元朝間互派使節促進了兩國間的貿易往來。在交往過程中,中國很多的生產技術也傳到了泰國,比如瓷器製作工藝。泰國製造的宋卡洛瓷器後來成為重要的出口產品。隨後的大城王朝,中泰兩國間的交往仍然十分頻繁,中泰兩國間的“帆船貿易”更是使當時的泰國國都大城成為溝通西方與東方的國際貿易中心,在這個時期,很多中國人都移居到了大城。

湄南河也是詩人的心靈故鄉,泰國有很多古典詩篇,正是詩人駕舟於湄南河時所作,至今成為曼穀人心中的浪漫源頭。泰國最早的文學名著就曾以“泰國好,地裏有米,水裏有魚”這樣的文字作為開篇。如今的湄南河,每到黃昏,就能看見成群的鯰魚時而躍水而起,時而弄潮湧動,呈現出一種豐衣足食的情景。文明,往往傍水而興。湄南河畔,如今矗立著許多文化古跡,沿途可以看見黎明寺、大王宮、玉佛寺、唐人街等。夜遊湄南河,已經成為理解和體會曼穀的一種方式。

從地理上劃分為,泰國可以分四個區域:廣袤稻田的中部平原,叢林密布的北部山區,半幹旱農田的東北部高原,熱帶島嶼和綿長海岸線的南部半島。

早期“泰文明”的發源地北部山區有著許多文化遺址。北部居民尤其以他們的熱情好客著稱,而這裏也因其多元的傳統文化而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