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青少年最想問的60個心理問題》
前言
當我和編輯商量要寫一本關於青春期孩子困惑的書時,思考青春期的情緒和感受來自何處時,一種莫名的震撼穿越我的全身,猛然驚醒,原來一切問題的根源是“我們自己”本身。
一直很喜歡幾米的《布瓜的世界》(“布瓜”是法文,意思是“為什麼”),美麗圖畫上那些或溫馨或傷感,或奇特或平實,或幽默或尖銳的“為什麼”,一句句直問得人眼眶發熱,心裏發慌!
最慌的是,就是為什麼人長大了,就問不出“為什麼”來了!
不過,當你遇到了心理學,學著用心理學促進自己成長,幫助他人成長,就有問不完的“為什麼”了:
為什麼你那麼在乎別人的評價?
為什麼你那麼害怕分離?
為什麼你一碰到某種情況就感到無比焦慮?
為什麼你總是怕給別人添麻煩?
為什麼你不想長大?
為什麼你總擔心孩子會學壞?
為什麼成功對你那麼重要?
為什麼你那麼渴望友誼,卻形單影隻?
為什麼……
無數的“為什麼”就像百川歸海一樣,引向一個核心概念——“自我”。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溫暖而又頑強的種子,埋在你心靈的深處,埋在你身體的深處,當它冒出嫩芽的時候,你就開始作為一個具體的人而在這個社會存在了,你與這個社會和這個社會與你就發生了一種親密的聯係。你的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便成了你一生需要實現的目標。你會不停地追問和探索。“我是誰”,“我要到哪裏去?”,“我為什麼活著”,“生命意義何在”這些哲學的問題就是如此簡單而複雜。
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算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不認識自己的人,對於別人和對於這個世界的了解便無從談起。人在這個世界上,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其次才是對社會和家庭負責。那麼,一個人對自己都不了解,這種責任、道德、使命感又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