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美術理論家黃鴻儀(2 / 3)

附中快畢業時選擇日後以何種藝術形式從事美術創作是鴻儀先生麵臨的課題。也就在此時,他聽了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講授“中國畫特點”的一堂課,潘先生的學識、成就、人格深深震撼著鴻儀,使他愛上了中國畫。1961年,他如願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在謝海燕、俞劍華、陳大羽、李長白、沈濤等名師辛勤教導下,他係統地學習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各種中國畫表現技法,全麵地掌握寫意、兼工帶寫、工筆畫藝術表現語言特點。回憶在南藝習藝的日子,鴻儀先生深感“筆墨功夫有明顯長進,對中國畫理論有比較全麵的認識與理解,如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遷想妙得’等古代畫論就是在曆次創作實踐中得到理解和深切的體悟”。鴻儀先生對此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那是1963年由亞明教授帶領同學們在宜興分水墩與農民“三同”體驗生活時,鴻儀先生看到一戶農家窗口擺著幾隻大碗,碗裏栽著秧苗,他心頭一亮,這豈不是反映農村普及科學實驗的好素材嗎?於是畫了許多速寫,經過遷想與反複構思,創作出國畫《新苗》。畫中三位戴紅領巾的少年趴在窗口往屋裏看,屋內上方掛著一串串稻穗,桌上有多隻青花大碗培育著許多秧苗,每碗都插著溫度計,椅子上擱著主人外衣,口袋裏露出筆記本……畫麵創意新穎、構思巧妙,真實反映農村大搞科學實驗的時代特點。這幅作品被全國多家報刊選登,被選送參加第四屆全國美展,著名畫家錢鬆岩在《文彙報》撰文推介,《兒童時代》選作封麵,兒童文學作家張秋生配了長詩,是一幅很有影響、享有很高評價的作品。黃鴻儀先生談到這幅大學期間參加全國美展的作品的創作實踐時說:“《新苗》的創作實踐使我認識到中國畫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寫自然之性,亦寫畫者之心的意象特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關紐是‘遷想妙得’,畫家慧眼在客觀自然發現美,在表現自然物象時不僅描寫外形,而且要表現出其內在的神情,這就要靠畫家內心的體會,把自己的想象遷入描繪對象內部,使對象形象浸染著作者的情思感情,此叫‘遷想’,經過作者一番艱辛曲折熔鑄、釀造出來的藝術形象既把握了被描繪對象的神情,又寄托著畫家的審美理想,則可‘妙得’動人的藝術形象。”通過這些創作實踐,鴻儀先生說他更加重視中國畫論的學習、研究與實踐。此後黃鴻儀先生1976年10月發表在《人民日報》粉碎“四人幫”萬眾同慶的大場麵速寫《南京的熱潮》,以及後來創作的《春風》、《笑問客從何處來》、《橘頌》、《愛》、《彝家豐樂圖》、《峽江春曉》、《春山積翠圖》、《鄭成功台灣受降圖》等都先後參加國內外大型畫展,並分別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美術》、《中國畫》等全國性報刊發表。這些作品有的有力地駁斥“台獨”謬論,有的真誠地歌頌真善美。談到這些作品,鴻儀先生說他期望這些藝術形象能真正淨化人的心靈,陶冶人性。

鴻儀先生1979年調入江蘇省國畫院從事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還受聘為華僑大學藝術係副主任。從學生時代到畢業後在文化部門工作,1973年到《江蘇文藝》任美術編輯,黃鴻儀先生雖然在許多單位工作,但一直力行在遵循繼承優秀繪畫傳統、尊敬師長、熱愛人民、鞭笞醜惡、弘揚真善美的美術創作和藝術評論道路上。他認為中國畫曆史悠久,有豐富的藝術傳統,古今畫家都曾認真地學習研究前人創造的藝術精華,“借古以開今”。他把進畫院當成大學時代後又一大課堂,鴻儀先生在其論著《一畫開天》自序中無限深情地說:“我在南藝學習畢業再到省國畫院工作,一直有許多德藝雙馨的畫家言傳身教對我教導與關心,其恩澤惠潤我終生,使我懂得一個畫家不僅要有過硬的筆墨功夫,更要注意品德修養與自覺進行靈魂美的熔鑄。”江蘇省國畫院雲集了國內許多繪畫大家,鴻儀先生說:“畫院畫家都是我的老師,曆代留下來的繪畫珍品更是我的‘老師’,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朝元仙仗圖》、《富春山居圖》等,我都對其作者深入研究,也對畫卷詳細揣摩、賞析、習摹,還遠赴敦煌莫高窟、山西永樂宮等繪畫藝術寶庫觀察、臨摹,全麵研探中國繪畫傳統表現技巧。”鴻儀先生一貫奉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之路,他克服自己身體多病的困難,千裏迢迢到川藏羌地區、西雙版納、閩南僑鄉、蘇南浙東等地深入生活,搜集創作素材,創作了一批又一批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我們欣賞鴻儀先生的作品時,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其作品中蘊含學院嚴謹的畫風,富有傳統的筆墨功力,洋溢著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和深沉濃厚的生活氣息。他認為畫家能在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美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上述提到的《愛》、《笑問客從何處來》、《新苗》、《彝家豐樂圖》就是黃鴻儀先生在平凡中發現美、表現美的生動實踐與豐碩成果。